外交部消息稱,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將在近期來華,參加在天津舉辦的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外長會議,并與中方就一系列雙邊問題舉行重要會談。
【印度外長蘇杰生即將來華訪問】
這次訪問是自2020年加勒萬河谷地區沖突后,印度外長第一次踏上中國國土,象征意義不言而喻。但比起“走出沖突陰影”的外交象征意義,蘇杰生的此次來訪顯然還帶著一項“重要使命”。
根據《印度斯坦時報》和《印度時報》等印媒披露,針對蘇杰生此次訪華,中印雙方已經擬好了一份雙邊磋商的“清單”,其中稀土出口問題和恢復中印直飛航班被認為是最可能取得突破的兩項議題。而在這之中,稀土問題無疑是重點之中的重點。
說起來,印度的稀土礦產儲量不在少數,是除中國、巴西之外的世界第三大稀土國,官方數據顯示其已探明的稀土儲量達到了690萬噸左右。
但是稀土到位了,印度的開采和加工能力卻沒有到位,畢竟稀土提煉工藝復雜,污染比較大,投入比較高,以印度的工業基礎不足以支撐起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只能拿著稀土干著急,至今印度依舊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稀土材料。
也正因如此,自從中國收緊稀土出口的口子之后,印度進口商尤其是印度汽車制造商急得團團轉,眼下印度已經有多家電動車制造商由于無法從中國獲得稀土永磁體,生產線即將陷入癱瘓。
【印度汽車制造商陷入稀土困境】
據彭博社報道,印度幾大核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已經向政府發出緊急警告:如果再得不到稀土永磁體的持續供應,最快8月就可能出現停產潮。印度汽車零部件協會負責人維韋克·辛格直言:“除非我們與中國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解,讓稀土供應恢復暢通,否則短期內沒有任何補救辦法”。
話說到這里,印度外長蘇杰生此次來華的主要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一:來求中國“開后門”,放開對印度的稀土供應。
印度的急,中國當然看得清。但稀土這種戰略物資,從來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
事實上,中方近年來加強了稀土出口監管,并不是單純地針對某一國,而是基于國家安全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考量,目的是提高產業掌控權,同時防止核心資源流失、反哺“對華不友好國家”的高端產業發展。
畢竟我們都知道,稀土不是普通商品,它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在新能源、軍工、芯片、航天等多個高端領域的科技地位。尤其是在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的今天,稀土已經從“工業黃金”升級為“戰略砝碼”。
而印度與美國一直走得很近,雖然說近兩年來中印關系雖然有所緩和,但印度方面在某些關鍵問題上還在持續與中國“唱反調”。
最典型的例子就發生在半個月之前。當時,印度防長辛格來華出席上合組織防長會,這本是一個釋放善意、緩和關系的機會。結果到了簽署聯合聲明這一關鍵環節,印度卻以“聲明未能體現其對跨境恐怖主義的重大關切”為由,單方面拒絕簽署聯合聲明,當場“拆臺”。
如今這件事剛結束沒多久,印度外長蘇杰生又來中國要稀土。中方當然愿意推進雙邊關系正常化,但同時也很難不產生一個疑問:印度是真心想修復關系,還是想要一邊拿好處,一邊耍小算盤?
【印度防長拒簽上合聲明】
換句話說,對中方而言,是否愿意在稀土等問題上“松口”,關鍵不在于對方說得多么動聽,而在于印度有沒有拿出足夠的實際行動,來換取中國的信任。
比如:是否愿意在邊境問題上緩和姿態,不再搞“小動作”?是否能在上合組織等多邊場合展現大國責任感,而不是一味“另起爐灶”?是否愿意在經貿、航空、科技等領域恢復真正的互利合作?
如果這些問題都還沒有明確答復,僅僅是說“我們希望緩和關系”“請中國給個面子”,那恐怕就是“只想收割成果,不愿承擔代價”,中國自然不會輕易買賬。畢竟,在國際關系中,“面子”是實力給的,不是話說得多好聽給的。
客觀來說,蘇杰生此次訪華確實釋放了一定積極信號,顯示印度也意識到自己不能長期與中國“僵持不談”,特別是在自身供應鏈出現漏洞、產業面臨壓力時,更需要穩定的中印關系作為保障。
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我們自然也樂見中印關系回到正軌,但合作不是單向奔赴,特別是在涉及國家戰略利益的議題上,必須有來有往、講求誠意。
如果印度想要中國在稀土上“給個面子”,那就必須先做出真正有誠意的行動,拿出實際成果,別再只是嘴上說說、場面走一走。
朋友好做,但不能總是我們吃虧。該給的我們不會吝嗇,不該讓的,也不會輕易讓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