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黃河上游的甘南高原上,一場跨越校際的思政教育實踐活動剛剛結束。蘭州大學學生黨員宣講團聯合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石榴籽”宣講隊,將課堂搬進革命舊址、生態治理前沿和民族團結一線,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用腳步丈量信仰,用心靈讀懂中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不是把山染綠、把水變清就實現了?”在海拔三千多米的甘南草原,面對黃河上游的清澈水流,蘭州大學黨委學工部副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曉莉向身邊的學生們拋出了一個“尋根問底”式的問題。
這堂實踐活動,學生帶著問題出發。在夏河縣黃正清將軍革命紀念館,師生沉浸式重溫這位藏族愛國將領心向祖國、情系各族的傳奇。這份情感,在下午開展的微黨課宣講聯學活動中,化為青春激昂合奏。
這堂課,師生用一種近乎滾燙的體感,觸摸歷史的脈搏。在迭部縣達拉鄉,兩校學子并肩在俄界會議舊址的土墻前,輕觸1935年紅軍寫下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標語。“石榴籽”宣講隊隊員貝晉毅看著展柜中磨損的牛皮鞋與現代3D還原的“天險突破”場景形成震撼的對比,感慨地說:“當年紅軍用血肉之軀撕開的不僅是地理天險,更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精神通道。”
信仰的溫度,在臘子口達到了頂點。“這里,艱難與熾熱的歲月被永遠銘記。”“每個人都能從中汲取勇氣和力量,成為像臘子口戰役中的英雄們一樣勇敢、堅定的人。”……行走中,師生們將心得感悟隨時記在本上,也記在心里。
瑪曲縣木西合鄉,黃河水在這里獲得了充分的滋養、補給,呈現出“九曲回腸”的壯觀景象。近年來,黃河瑪曲段年徑流量較10年前增加15.8%,通過“圍欄封育+草種改良”,120萬畝沙化草地重披綠裝。
“每滴水都凝結著多民族生態共治的智慧。”蘭州大學學生彭魁在“黃河首曲”岸邊徘徊,瑪曲縣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馬春林帶著3種顏色形狀不同的草籽現場授課:“這是多年生黑麥草,這是披堿草,還有這個冰草。”學生們接過來,用指腹仔細搓了搓那些種子。
有人問:“老師,它們混播在一起是為了什么?”馬春林回答得很慢,他用眼睛看向草原深處,風吹著他的帽檐微微抖動:“為了讓草原有彈性,不管旱年、澇年,都有一種草能頂住。”與此同時,李曉莉也將“兩山”理論進行生動詮釋,學生們豁然開朗。
師生還走進甘南州特殊教育學校。在“感動甘肅?隴人驕子”榮譽獲得者——校長魯毛才讓的介紹下,宣講聯隊成員細細了解“特殊孩子的家”。李曉莉感嘆,“理論上講千遍民族團結,不如親眼看一次各民族如何共同生活;課本上學萬次奉獻精神,不如親耳聽一回魯毛才讓老師的堅守故事。”
一路上的點點滴滴都觸動著宣講隊成員,為他們的宣講經歷增加了厚重的一次積淀,其背后也是地方與高校協同創新的機制保障。
蘭州大學學生黨員宣講團,是蘭州大學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應運而生的一支先鋒隊伍。既扎根校內,也兼顧校外,同時與兄弟高校、紀念館、企業協同聯動,拓展育人場域,幾年來宣講300余場,覆蓋受眾2萬人以上;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立足高原民族地區,充分發揮師范院校優勢,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率先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全覆蓋。
共青團甘南州委書記史磊評價道:“此次由團州委聯合蘭州大學、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共同開展的活動,社會課堂與理論教學同頻共振,搭建各族青年交流交往交融平臺,讓各族青年在互動中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血脈,更彰顯了兩校學子的擔當。”
甘南大地處處是思政課堂,兩校學子不僅要把“綠水青山”的故事講給世界聽,更希望用自己專業所長讓“金山銀山”的愿景照進現實。“真正的教育,永遠發生在行走的路上,發生在不同高校、不同民族青年心靈與大地的對話之中。”李曉莉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鄭芃生 通訊員 馬綺徽)
作者:鄭芃生 馬綺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