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正念 持續發聲 歡迎關注】
你們罵他“親日”,可他賣的日本醬油,是和中國非遺工坊合作的聯名款,利潤全捐給了抗戰老兵紀念館——用賺的錢致敬先烈,這叫哪門子“親日”?
你們拿著“賣日本醬油”當罪證,卻不想想:超市里的日本貨多了去,你們家冰箱里沒進口食品?怎么到他這就成了“親日鐵證”?
你們揪著他寫安倍的詩不放,卻斷章取義跳過詩里“歷史不能忘”的句子,只喊“媚日”——連完整文字都沒讀,就敢給人扣叛國的帽子,你們的“愛國”就這么廉價?
你們炒作“安倍詩爭議”時,有人扒過詩的全文嗎?那首詩里寫“政客的賬要算,人民的苦要記”,分明是在說對事不對人,怎么到你們嘴里就成了“歌頌”?
你們說他“替日本說話”,可他在公開演講里反復說“每個中國人都該記住南京大屠殺”,書架上擺著全套《抗日戰爭史料匯編》——這些你們扒的時候“漏看”了?
你們拿著放大鏡找“親日證據”,卻對他在疫情期間給武漢捐了十萬只口罩、給河南災區送了三車物資視而不見——難道只有天天喊“打倒XX”才算愛國,默默做事的都是“內鬼”?
最諷刺的是:你們罵他“親日”時,用的手機里可能裝著日本零件,穿的衣服里可能有日本面料——靠否定別人來證明自己愛國,不覺得心虛嗎?
你們罵他“不愛國”,可他捐建的鄉村學校里,每周一都升國旗、教紅歌,學生們背得最熟的是《少年中國說》——這些行動,抵不過你們一句輕飄飄的“親日”?
你們用“親日”給他定罪,卻忘了:判斷一個人愛不愛國,看的是他為這片土地做了什么,不是看他罵沒罵過某個外國政客。他捐的款、建的校、護的非遺,哪一樣不是扎扎實實在愛中國?
當“愛國”變成攻擊異見者的武器,當“反日”成了不用動腦子的政治正確,我們教給青少年的,到底是理性的家國情懷,還是盲目的仇恨?
你們說他“崇洋”,可他的德勝洋樓把中國傳統木構工藝做到了極致,連外國建筑師都來取經——這臉打得不夠響嗎?
你們扒他“海外背景”,卻看不見他常年在國內辦教育、推平民教育實驗,學生遍布城鄉——這料挖得是不是有點瞎?
你們罵他“不懂年輕人”,可他寫的教育文章里,句句在說“要讓青少年先學會做個正直的普通人”——這難道不是你們天天掛在嘴邊的“三觀正”?
你們翻他的家庭背景想找“黑料”,結果發現他父母就是普通工人,他靠自己從車間走到講臺——這故事換個人說,你們不得夸一句“勵志”?
你們說他“蹭流量”,可他早在董宇輝走紅前就因教育理念被討論,倒是你們,一邊罵他一邊靠扒他漲粉——誰在蹭,心里沒數?
你們質疑他“沒資格談榜樣”,可他實實在在培養了一批會手藝、懂敬畏的年輕人,而你們除了敲鍵盤,為青少年做過什么?
你們給他扣“否定努力”的帽子,可他明明說“董宇輝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榜樣該有更多元的標準”——連話都沒聽完就開罵,這叫討論還是叫撒野?
你們扒他的“商業版圖”想證明他“動機不純”,卻發現德勝洋樓從不搞資本炒作,只踏實做實業——這種“黑料”,難道不該反過來打你們的臉?
你們說他“小題大做”,可當初你們追捧董宇輝時,不也說“他重新定義了榜樣”嗎?怎么輪到別人補充一句定義,就成了“大逆不道”?
你們追著他的每一個細節較勁,卻對他真正想說的“青少年該學獨立思考,而非盲目崇拜”視而不見——到底是誰在偏離初衷?
你們嘲笑他“名氣不夠”,可討論觀點啥時候成了“名氣排位賽”?難道農民說“天要下雨”,還要先證明自己比氣象員有名?
最后問一句:你們扒出的每一條“黑料”,最后都成了他的“實績”;你們越罵,他那幾句關于“理性討論”的話越顯眼——這到底是誰在幫他說話?
文案:北國佳佳
編輯:老爵爺沉思錄
財經、科技、互聯網、民生、認知,方法論,
跳出信息繭房,持續知識分享和觀點輸出,
點擊下方是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