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一些耳熟能詳的詞語在我們日常語境中發生了變化,典型案例如“小姐”,為此還誕生了一個段子。
在這些變化中,有一個詞最讓人意難平,那就是“同志”。
中山先生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著名的《請茶歌》第一句就是“同志哥,請喝一杯茶啊請喝一杯茶”。
在近些年,“同志”成了某特殊群體的代名詞,這明顯屬于“非主流文化侵襲主流文化”的特殊情況。
2025年7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呼吁“同志”稱呼重歸主流,這是風氣重歸淳樸的表現》,文章發出后被很多媒體轉載和評論,均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值得稱贊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人民日報》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無意之中為相聲名家姜昆送上了助攻,因為姜昆就曾因為一句“同志”在近些年被一些自媒體和網友群起攻擊。
1985年央視春晚,姜昆再次擔任主持人,輪到馬三立單口相聲節目《大樂特樂》時,姜昆說了這樣一段串場詞:下面我想請大家聽一段相聲,由誰來表演呢?我們想請相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馬三立同志來表演。
馬三立上臺過程中,姜昆繼續介紹:馬三立同志今年已經七十二歲高齡,為我們相聲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接班人,他的表演帶有非常獨特的風格……
實話實說,這段串場詞并沒有什么特點,甚至感覺有些冷場,這和那年春晚的整體氛圍一樣,馬三立這段相聲《大樂特樂》也比較溫,并沒有給觀眾留下多么深的印象。
1985年春晚失敗的地方有很多,但沒想到的是,當時間過去幾十年后,近幾年互聯網上突然有不少自媒體把這段相聲重新翻出來,沒有針對表演者馬三立,而是針對姜昆在串場詞中對馬三立的稱呼“同志”進行大批特批。
有些人認為,馬三立是壽字輩相聲藝人,姜昆是明字輩相聲演員,按照相聲界的規矩,姜昆應該稱呼馬三立為“師祖”,稱呼“同志”就太沒禮貌了。
有的自媒體還自我發揮,替馬三立設計出一套動作,又是不和姜昆握手,又是調侃姜昆名字,總之就是想表達馬三立對姜昆稱呼他“同志”的不滿。
我們應該怎么看待這件事呢?
第一、不能用上帝視角看待問題
1985年和2025年雖然只相差四十年,但這四十年恰恰是社會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四十年,人們的觀念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大大不同。
就像不能用2025年的審美去評價1985年的審美一樣,現在看姜昆當年的西裝和襯衫感覺有些復古,但在1985年這身打扮就是兩個字“新潮”。
1985年整個社會在互相稱呼上“同志”仍處于主流地位,和現在當然不一樣。
第二、不要用狹隘眼光看待問題
如果姜昆在私下見馬三立,肯定不會直接喊“同志”,但姜昆稱呼馬三立“同志”是在面向全國觀眾的春晚舞臺上。
在這個舞臺上,姜昆是全國觀眾的同志,馬三立也是全國觀眾的同志,姜昆如果稱呼馬三立為“老祖”在當時反而是不合時宜的,很多觀眾會產生沒必要的疑問,拋開場合談稱呼,這就是一種狹隘的眼光。
第三、馬三立根本不會生氣,反而會很高興
有些自媒體臆想馬三立因為姜昆喊他“同志”而生氣,這屬于不了解馬三立性格也不了解馬三立藝術生涯的表現。
馬三立私底下很活潑甚至有些狡猾還有些蔫壞,但他在公共場合經常表現得很小心謹慎,這和他的人生坎坷經歷有關。
這么說吧,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同志”這兩個字對于馬三立來說屬于可望不可求的稱呼,到了面向全國觀眾的央視春晚舞臺,當時在全國正當紅的姜昆喊他一聲“同志”,馬三立高興還來不及呢,怎么可能生氣。
第四、為什么這件事在近些年被提起?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姜昆稱呼馬三立為“同志”,在過去三十多年里幾乎沒人提起,為什么偏偏在近幾年屢屢被翻出來,在很多人嘴里還成了姜昆的“罪證”?
一個原因是近些年相聲行業沉渣泛起,舊社會封建行幫陋習又被一些人重新當成相聲行業的規矩,反復強調不說還整出來一堆諸如“欺師滅祖悖逆人倫”的花樣。
舉個例子,某相聲演員G和某相聲演員F均為某作家的干兒子,論年齡F更大一些,論輩分G高一輩,私底下G應該喊F為哥,但在某綜藝節目上,G非要F喊他師叔,非要在公開場合占這個便宜。
在這種沉渣泛起的互聯網氛圍中,相聲演員之間的輩分成了一些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甚至連一些中學生在學校里都開始搞師祖、師爺、師父和徒弟的飯圈組織。
另一個原因則是由于近些年某些相聲演員拿姜昆當假想敵炒作對立情緒,帶動一批自媒體和網友對姜昆展開“提燈定損”,他們翻來翻去終于翻到了“姜昆稱呼馬三立為同志”這個點,然后如獲至寶對姜昆展開人格攻擊,以達到居心叵測的目的。
好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廣大網友的認知是正常的,很多網友都對這些攻擊姜昆的言論提出了批評。
在此還要感謝《人民日報》,一篇文章不僅為“同志”稱呼正名,也為姜昆送上了遲來的助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