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打了三年多,局勢不僅沒降溫,反而更復雜了。
在如今這種膠著的情況下,又出現了新的變量。
普京也知道:是時候該向中國交底了。
近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抵達中國天津,參加上合組織外長會議。
這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外交訪問。
拉夫羅夫帶的,不只是普京的口信,也可能是俄羅斯下一步戰爭計劃的核心內容。
從吉隆坡到平壤,再到中國:外交的節奏
拉夫羅夫此次東亞之行,起點是馬來西亞的東盟外長會議。
7 月 10 日,他在吉隆坡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會面。
隨后,應朝鮮外務省邀請,他于7月11日飛往朝鮮,開始對朝鮮進行訪問。
朝鮮方面隨后表示,愿“無條件支持俄羅斯采取的所有行動”。
7月13日,拉夫羅夫馬不停蹄前往中國,直奔上合組織外長理事會。
這一路的外交節奏緊湊有序,顯示出當前俄方對于中朝兩國態度的高度重視。
這趟行程,是一個清晰的信號鏈。
普京要通過拉夫羅夫,把話傳清楚,把底交明白。
朝鮮軍援升級:炮彈、士兵與工兵齊上陣
那到底這個關鍵變量是什么呢?
據韓聯社報道,朝鮮近幾年向俄羅斯發送了2萬8000多個炮彈集裝箱,以152毫米口徑炮彈為準,供貨量已有1200萬枚左右。
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表示,俄軍在前線使用的彈藥約 40% 來自朝鮮。
過去三個月烏軍情報部隊 60% 的人員損失都由朝鮮火炮造成。
本部稱,朝鮮持續向俄羅斯提供武器援助,韓國軍方將繼續與相關機構及友邦密切合作,關注朝方向俄供武的動向。
此外,還有更深一層的合作——派兵。
(華盛頓綜合電)烏克蘭的情報評估顯示,朝鮮準備增派三萬多名軍人在俄烏戰爭中協助俄羅斯,這約為朝鮮此前援俄士兵人數的三倍。
這一層級的軍事協同,已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彈藥援助。
這可是實打實的戰場“輸血”。
朝鮮已將大量兵力、彈藥、技術投向俄羅斯,俄羅斯則通過技術回饋等方式,完成雙向綁定。
當朝鮮與俄羅斯關系步入“準同盟”階段,中國的位置就變得更為關鍵。
普京在這個時點派拉夫羅夫訪華,可能是一種戰略交底:讓中方清楚俄方的處境、戰場節奏和下一階段的布局。
上合組織外長會議給了雙方一個交流平臺,俄羅斯有向中方介紹其立場和計劃,以實現戰略同步的可能。
俄羅斯在經濟等方面面臨壓力,與中國加強經濟合作等也是其外交訴求之一。
西方施壓加碼:軍援、聯軍與能源制裁并進
中國是俄羅斯能源購買的大客戶,俄羅斯也希望在能源等領域繼續與中國保持合作。
尤其在西方多國宣布對俄羅斯升級制裁之后,俄方急需明確中方在能源、外交話語權、地區態勢上的整體傾向。
7月11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和英國首相出席新聞發布會,英法兩國同意將聯合部隊規模從旅級提高到軍團級,在烏克蘭停火后將向烏克蘭派出5萬人的 “法英聯合遠征部隊”。
這個時間點很敏感。
而且不僅僅是英法,還有德國的加入。
7月11日,德國國防部負責協調對烏克蘭軍事支持的官員克里斯蒂安?弗羅伊丁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首批由德國出資購買的遠程導彈將于7月底交付烏克蘭。
他表示如果烏克蘭需要能夠打擊俄方的一些武器,德國可以為此提供資金上的援助。
如果落實,將有可能改寫戰局結構。
此前援助大多屬于軍事裝備與訓練支持,一旦實兵部署,將意味著局部沖突可能上升為更廣范圍的直接軍事對抗。
俄羅斯算是越來越危險了。
特朗普制裁表態再添不確定性
你以為就只有這些么,特朗普能忍住不出手么?
美國方面也有新動作。
據報道,特朗普表示將在7月14日宣布針對俄羅斯的“重大制裁聲明”。
多家美國主流媒體預測,該聲明可能是全球石油禁運令。
他的意思很簡單:誰敢買俄羅斯的石油,就制裁誰。哪個港口敢讓俄羅斯的油輪停靠,就制裁哪個港口。
如果執行,這將對俄羅斯能源出口造成直接打擊,特別是通過亞洲市場的中轉交易和灰色清算路徑將面臨沖擊。
畢竟中國與印度是俄羅斯石油出口最大的兩個市場。
不過,目前還不能確定即將發表的聲明就是全球石油禁運令。
但俄方顯然意識到,一旦美元結算渠道被強行中斷、保險與運輸系統受限,中國的能源進口策略將面臨調整壓力。
因此,拉夫羅夫的天津之行,也被視作一次金融與能源合作上的提前溝通。
普京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更明確、更穩固的中俄協調機制。
東亞格局劇變:朝鮮半島成博弈新軸心
而除了外交、能源與制裁,俄羅斯還要面對另一個越來越復雜的變量——東亞地區安全局勢。
隨著朝鮮不斷提升對俄的協同程度,美日韓在半島周邊的軍事部署開始明顯增強。
7 月11日,美軍和日本、韓國軍隊在韓國濟州島以南開展聯合空中軍演,美軍 B-52H戰略轟炸機高調亮相。
這是2025年該機型首次在朝鮮半島亮相,還搭配了搭配了韓國的 KF-16 和日本的 F-2 戰機,很明顯是威懾。
韓國國防當日稱,三國將加強合作,繼續開展訓練。
在7月13日,朝鮮方面發言譴責美日韓空中聯合演習,稱他們是加劇朝鮮半島及其周邊軍事局勢的主要危險因素。
烏克蘭施壓:中方立場保持克制
這種高烈度、低緩沖的博弈,很容易帶來誤判風險。
而朝鮮的高調行動,也使中國面臨更復雜的周邊壓力。
澤連斯基政府則在外交層面試圖讓中國“選邊站隊”。
7月8日,烏克蘭宣布制裁五家中國企業,理由是它們涉嫌向俄羅斯提供無人機零部件。
烏克蘭國家安全局聲稱,在被擊落的俄軍 “見證者” 無人機殘骸中發現了這些中國企業的零部件。
中國商務部對此回應稱,該舉措缺乏國際法依據,屬于單邊制裁,嚴重損害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這一制裁在國際輿論場上引發廣泛討論,有觀點認為,烏方此舉更像是外交施壓,而非針對特定行為的懲罰性反應。
中國的立場依舊是——不結盟、不送武器、不加油火,只推動和平談判與政治解決。
拉夫羅夫“交底”背后的深意
在事實層面,中國始終明確表示在俄烏沖突中秉持中立立場,致力于勸和促談,推動危機政治解決。
對于俄羅斯而言,戰局發展至此,中俄之間確實需要更密切的溝通與協調。
這也正是普京派拉夫羅夫來“交底”的根本原因。
戰場變數增加,外交節奏加快。
但決定接下來局勢走勢的,仍然不是表面話術,而是各方行動背后的力量排布與真實意圖。
俄羅斯已經攤牌。
我們中國當然是希望普京能盡快停戰,但一切還得他自己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