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慧瓊
一列動車組列車經過滬寧沿江高鐵江蘇常州段。 陳 暐攝(新華社發)
觀眾在第十二屆世界高鐵大會同期舉辦的中國國際現代化鐵路技術裝備展覽會上參觀中國鐵路裝備。 唐 克攝(人民視覺)
中國國際現代化鐵路技術裝備展覽會集中展示世界各國先進鐵路技術和裝備。圖為觀眾在展覽會上參觀。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
7月11日,為期4天的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在北京落下帷幕。在世界鐵路誕生200周年之際,本次大會吸引了國際鐵路聯盟成員及相關國家、地區、國際組織的政要、使節、企業高管與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將全球軌道交通的目光投向中國。
翻開中國高鐵路線圖,高鐵織網,貫通南北西東,聯動城市群與經濟帶;放眼世界高鐵建設軌跡,中國高鐵飛架山河,聯通發展與福祉。從中國到世界,中國高鐵技術如何實現蛻變?又將如何助力世界鐵路發展?本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和中國高鐵海外建設參與者。
?截至2024年底,中國高鐵營業總里程4.8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里程70%以上
?“八縱八橫”高鐵網覆蓋97%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主網道已建成80%
?中國先后與40余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鐵路合作
?中國主持制定了國際鐵路聯盟(UIC)高速鐵路領域系統級國際標準13項
“中國高鐵技術的成功關鍵在于持續的創新和前瞻性研究”
在第十二屆世界高鐵大會同期,國家鐵道試驗中心展區展出了眾多鐵路技術裝備,中國自主研發的CR450AF動車組和CR450BF動車組,吸引了眾多嘉賓駐足。“CR450動車組標志著中國高鐵科技實現了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持續鞏固擴大我國高鐵技術世界領跑優勢。”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相關人員介紹。
世界鐵路200年,中國開啟高鐵建設不過30年。中國高鐵何以實現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蛻變?
在本屆世界高鐵大會召開前夕,記者在北京交通大學思源樓辦公室里采訪了先進軌道交通自主運行全國重點實驗室首席教授賈利民。采訪前,一幅寫著“探道好淵玄”的書法作品在充滿工程氣息的空間里格外醒目——那是幾年前一位關心高鐵事業發展的不知名書法愛好者輾轉多人寄送給賈利民的,意為追求深奧玄妙的道理。這是賈利民深耕高鐵領域研發30余年的精辟總結,中國高鐵的蛻變之道亦可見一斑。
“十一五”至“十四五”期間,賈利民一直是中國高鐵自主創新和軌道交通相關國家科技計劃專項或項目的專家組負責人。2004年,正值青藏鐵路穿越凍土層的攻堅階段,賈利民率團隊晝夜攻關,往返奔波于北京、西寧和格爾木三地,歷時一年半研發出“青藏鐵路運營與安全綜合監控系統”,實現凍土區無人值守智能監測;2008年起,中國高速鐵路開啟大規模體系化自主創新,賈利民主持制定技術戰略、指標體系和實施方案,推動世界首套智能化高速列車系統和高速列車譜系化技術平臺的誕生,奠定中國高鐵自主化根基;如今,在繁忙的京滬高鐵線路上,賈利民團隊研發的空天地一體化安全監測系統,正實時守護鋼鐵動脈,相關研究延伸至城市軌道、重載鐵路和大交通領域。
從最初的軌道電路到列車控制,再到鐵路智能自動化、鐵路智能運輸系統,賈利民與團隊始終堅持做前瞻性研究,這也是中國高鐵自主創新的縮影。
“中國高鐵技術的成功關鍵在于持續的創新和前瞻性研究。保持前瞻性意味著需要面對更大的挑戰和困難,盡管過程中遇到了諸多挫折,但我們堅持一步一個腳印,把難題逐個克服。國家科技部門的堅定支持和一批批科研人員接力攻關,讓中國高鐵的自主創新步伐行穩致遠。”賈利民說,中國高鐵研發人員在30年里虛心學習先進技術、堅持自主創新,形成了一套涵蓋工程建設、列車裝備制造、智能化運營管理的高鐵技術體系和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
“越來越多國家主動尋求合作,這份信任背后是中國高鐵用質量、效率和適應性積累的底氣”
今年是肯尼亞蒙巴薩—內羅畢標軌鐵路(蒙內鐵路)正式通車第八年。蒙內鐵路是一條采用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建造的現代化鐵路,不僅促進了肯尼亞交通、出口、旅游等方面發展,還成為了東非多國互聯互通的鋼鐵動脈。
8年前,肯尼亞瑞吉工程建筑公司董事長陳順祥曾參與蒙內鐵路多標段的樁基施工,并陸續在肯尼亞參與內羅畢—馬拉巴標軌鐵路(內馬鐵路)一期、內羅畢快速路等項目建設。他向記者回憶起在肯尼亞的攻堅時刻:“肯尼亞火山活動頻繁,地質條件復雜,每一次作業都需要小心突破層層巖石和土質。我們仔細研究后,采取全護筒跟進的辦法,逐一破解了孔內漏漿、塌孔、斷樁缺水等各類難題。每一次施工經驗的總結,成為了團隊不斷提升效率的法寶。”
“蒙內鐵路在技術轉移和本地化方面的實踐,之所以能成功促進當地可持續發展和能力提升,核心在于將‘項目建設’與‘能力培育’深度綁定,而非單純的工程交付。”陳順祥說,項目建設期間,中方幫助數千名肯尼亞工人從基礎操作員成長為技術骨干,蒙內鐵路90%崗位由當地員工獨立運營。同時,項目與當地供應商合作,拉動水泥、鋼材等產業發展。
“對于任何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來說,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間互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都是重要基礎和優先合作領域。”賈利民說。
從蒙內鐵路到中吉烏鐵路,從雅萬高鐵到中老鐵路,中國先后與40余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鐵路合作,足跡遍及亞洲、歐洲、北美洲和非洲。在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上,印尼—中國高速鐵路公司董事長德維亞納·斯拉梅·里亞迪點贊雅萬高鐵;老撾國會副主席宋瑪·奔舍那在致辭中盛贊中老鐵路是黃金通道;國際鐵路聯盟總干事長弗朗索瓦·達韋納表示中國的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在推動全球高鐵發展中發揮前所未有的關鍵作用……
“我永遠忘不了非洲當地員工第一次體驗蒙內鐵路列車時的興奮,那種‘從土路顛簸到平穩飛馳’的反差,讓他們直觀感受到中國技術的力量。而隨著中國高鐵海外項目逐個落地,越來越多國家主動尋求合作,這份信任背后是中國高鐵用質量、效率和適應性積累的底氣。”陳順祥說。
“中國高鐵研發要繼續保持前瞻性思考,在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方面下功夫”
陳順祥關注到本屆世界高鐵大會的主題“創新發展讓生活更美好”。他認為,未來的高鐵合作不應止步于“建鐵路”,而要延續“本地化+技術轉移”的模式,讓技術輸出與當地發展需求深度契合。
“最初參與海外項目時,不少國家對中國高鐵的認知還停留在‘速度快’的表面印象。但這些年,中國已經形成涵蓋勘察設計、裝備制造、施工建設、運營管理的全產業鏈能力,在國際鐵路標準制定上也有了突破,堪稱‘跨越式成長’。”陳順祥感慨道。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鐵路累計主持參與UIC(國際鐵路聯盟)、ISO和IEC國際標準制定修訂項目300余項,其中UIC高速鐵路領域全部13項系統級國際標準均由中國主持制定。這標志著中國高鐵在全球的影響力正從“技術領跑”向“標準引領”躍升。
“中國高鐵的創新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高鐵的創新發展也需要中國智慧。我們愿借本屆大會召開的契機,與世界鐵路同行分享經驗、互學互鑒、攜手共進,一起推動世界高速鐵路事業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本屆大會主辦方之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世界高速鐵路大會,為中國高鐵與世界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
國際鐵路聯盟主席阿蘭·別洛烏德在大會上表示,磁懸浮技術、智能高鐵等創新成果,有力印證了高鐵技術始終是引領發展的前沿技術。針對不同國家高鐵技術標準存在的差異,國際鐵路聯盟將通過制訂推廣具備靈活性的國際鐵路解決方案等方式,持續推動全球領域的高鐵合作。
“中國在高鐵裝備的配置規模和對全球自然環境的適應性上具有明顯優勢,中國必須應對自然環境、經濟人文等方面高度復雜性的需求,從而在適應性、可靠性和保障性方面取得領先地位。”賈利民認為,中國高鐵研發要繼續保持前瞻性思考,在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方面下功夫。
“推動中國技術走出去的同時,要繼續堅持自主創新,尤其是高鐵核心技術標準方面,在成為世界先進高鐵技術提供者的道路上勢必會面臨挑戰,但同時也要看到國際合作機遇。中國高鐵要為保障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球互聯互通作出更大貢獻。”賈利民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