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世界博覽」原創內容
漫步于休斯高原,踏上“漢斯和寶拉·斯特格爾之路”。這條步道見證了登山先驅之間的相濡以沫,串起了多洛米蒂山區的迷人傳說,也給今天的游人提供了一個又一個旅途的選擇。
文|韓葵
圖 |徐暉、dreamstime
第二天一早,我們從博爾扎諾出發,經SS12號公路轉到LS24號公路,過了大約半個小時,就到了名叫休斯·阿洛·希利亞爾的小村。如果是夏季,前方的道路會在9點到17點之間關閉,但可以坐纜車通過。夏季的徒步路線從纜車山站開始,冬季沒有限制,我們直接開進了康帕橋村。
停下車,走不多遠就看到圣弗蘭西斯科教堂。和多洛米蒂山區多見的尖塔教堂不同,這座教堂是2007年的現代建筑,木結構,簡約的幾何造型,像一只抽象的和平鴿,側翼如翅膀,鐘塔如喙。教堂前面的木屋是山地救援服務中心。教堂與木屋之間的空地上立著表現滑雪運動的鐵雕、飄揚的旗幟,還有一尊耶穌受難十字架。路邊的木柱上面釘著幾塊指路牌,中間那塊刻著兩行字,分別是德語和意大利語的“漢斯和寶拉·斯特格爾之路”。
誰先誰后都一樣
路牌所指的方向,左前方可以隱約看到刀鋒山,右前方是長石山。我們身后是希利亞爾山,這座山辨識度相當高,山脈好像長長的刀背,刀背盡頭有個斷崖式的凹口,越過凹口,還可以看到兩座山峰,猶如躺著的怪獸張著嘴巴。
步行道路的左側是滑雪場,右邊有一條并行的公路,偶爾有公共汽車和觀光馬車經過。近處的平原緩坡和遠處的山峰全被積雪覆蓋,一望無際的起伏的白色中間,有褐色與暗綠色的冷杉林,還點綴著幾間木屋,這就是冬季的休斯高原。而夏季則是遼闊無邊的數不清層次的綠色波浪,星星點點的各色野花在微風中搖曳生姿。
休斯高原的面積有50多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1680米到2350米之間,周圍群山環繞,是歐洲最大的高山牧場。兩片主要的居民區,一片是我們的出發點康帕橋村,另一片就是我們的徒步目的地薩爾特里亞。這條步道橫穿休斯高原,以登山先驅寶拉·維辛格和漢斯·斯特格爾命名,而兩人的愛情,以極大的默契、互補與相守為基調,令人欽羨。寶拉是博爾扎諾人,生于1907年。她跳水、游泳成績出色,還曾獲得過15個意大利滑雪冠軍和1932年女子高山速降滑雪世界冠軍。漢斯與寶拉同歲,巴伐利亞人,曾經奪得過青少年拳擊冠軍,出任過意大利國家滑雪隊教練。
漢斯于1927年定居博爾扎諾,并開始登山,不久之后,兩人在登山中相遇相識相愛,開始了運動搭檔式的愛情故事。他們兩個人在登山技藝上各有所長,聯手攀登的時候,可以取長補短,這樣就能夠面對更多類型的巖壁。他們共同攀登過多座多洛米蒂的山峰,并多次完成首攀,還開辟了多洛米蒂山脈最艱難的登山路線。寶拉為后世留下一句名言:“無論漢斯先登,還是我先登,都一樣。”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但能感受到他們的一生充滿勇氣和進取心,浸透著愛和智慧。
繼續往前走,有些徒步路段和越野滑雪道重合在一起,雪道和土路分在左右兩邊,中間安裝了欄桿,有的路段需要橫穿高山速降雪道,有些路段在樹林中,背陰的路面上蓋著冰,需要很小心地應對。
寶拉和漢斯曾經買下一棟木屋,并在此基礎上開辦了斯特格爾-德萊酒店,這是我們第一個中途目標,接下來,選擇偏左的那條路,路邊立著多洛米蒂景觀成因的說明,上面印著法國地質學家和礦物學家德奧達·多洛米厄的照片。多洛米厄早年到“蒼白山脈”旅行,發現這里的鈣質巖石與已知的石灰石相似,但不會與稀鹽酸發生反應。1791年,他在《物理學雜志》上發表了相關的研究文章,1792年3月,瑞士化學家德·索蘇爾用多洛米厄的名字命名了這種巖石,即中文中的白云巖,到19世紀中后期,人們逐漸開始用多洛米蒂來命名這片山區。
聽從女巫的指引
走到韋德那丘岔路口,路邊立著一個稻草人女巫,頭戴白帽,身穿白布袍,胸前一只路牌,指示右轉上山坡。冬季徒步路線的說明是一直向前,道路平緩。一位攝影師曾經告訴我,從這里向左轉走大約半個小時,可以拍到更美麗的長石山和博埃峰。但我們決定聽從女巫的指引。
多洛米蒂山脈流傳著很多迷人的古老傳說,每座山峰都是一個傳奇。據說,希利亞爾山的長脊背是女巫們喜歡聚會的地方,邪惡的女巫會聚在一起跳舞,白女巫會幫助人們擺脫詛咒;善良的矮人悄悄幫助守寡的農婦做農活兒,唯一的條件是,不能問名字,很久之后,農婦覺得我們已經這么熟了,你就把名字告訴我吧,結果矮人消失了;名叫格林的愛情腦巨人綁架了貴族的女兒,他和貴族請來的騎士對抗,扔巨石導致山峰倒塌,不幸埋葬了自己和妻子,山谷被鮮血染成紅色……
冬季走右邊這條路的人不多,前方有一段大約20多米的上坡路,路面結滿了冰,路旁的積雪看不出深淺,試著踩了踩,靴子整個陷進去,也走不通。我們只好嘗試著踩在冰面和積雪之間的邊沿,冰面有硬度可以做支點,積雪能增加點阻力,側著身子,一步步往上挪,總算挪動著過了這一段。后面的路就沒什么難度了,大約10多分鐘之后,走到此行制高點拉蘭策爾牧屋。這里也有一只路牌,指向和我們來路不同的方向,走9號小路下山。道路已經完全被速降滑雪道覆蓋,我們又不甘心原路返回。這時,看到兩位女士,正在橫穿雪道往這邊走來,我們就等了一會兒,向她們問路。她們說,她們不識路,是瞎走的,不是從山下上來的,是從后面的山里轉過來的。然后,我指了指路牌,她們看了看自己的腳印。
再一次面臨選擇,我們決定走雪場,目力所及之處都很平緩,如果實在走不下去了,再原路返回也不遲。雪地比土路柔軟,不一會兒就走完了先前的“目力所及”,我們猶豫著要不要繼續,旁邊纜車站的工作人員說,沒問題,沒難度,可以一直走到薩爾特里亞。聽了他的話,放下心來。
掃描二維碼,訂閱本期世界博覽雜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