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汪曾祺曾寫道:“生活是很好玩的,不在于周遭多么熱鬧,而在于你是否愿意活出趣味。”
當我們對生活生出“打理” 的心意,生活也就有了“趣味”。
而這個過程,與其說是在“打理”生活,不如說是“修煉” 自己。
畢竟生活是自己的,唯有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人生才有價值。
1、修煉外表
張伯苓先生曾言:“人可以有霉運,但不可有霉相。”
外在形象是最先展示出來的,不修邊幅的人很難讓人想要關注內在。
一個人的精氣神,都寫在臉上;骨子里的尊嚴感,也藏在衣著細節里。
楊絳先生在特殊時期被剃陰陽頭,卻堅持戴著假發上街。
衣服有破的地方也是反復縫補,出門必定涂上口紅,打扮得端莊體面。
羅素曾說:“儀容不整者,其心必不專。”
修煉外表,不是虛榮的脂粉,而是在平凡日子里保持儀表整潔,于奔波忙碌中維持衣著得體。
生活可以充滿瑣碎,但我們卻不能潦草應付。
每天出門前對鏡理衣冠,便是在提醒自己:縱有萬般不如意,我仍是生活的主人。
愿你我在打理外表的日常中,讓每個平凡日子都在得體與從容中煥發神采。
2、修煉言行
《禮記》有云:“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言語最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輕浮的話語往往暴露淺薄的內心。
一句得體的話,能化解尷尬、溫暖人心;
一句莽撞的話,卻可能刺痛他人、引發矛盾。
言語之間的分寸把握,藏著為人處世的大學問。
錢鐘書先生生前行事低調,不喜在大眾面前展現自己。
若是偶遇媒體采訪,他只是謙遜:
“我只是個躲在書齋里的普通人,沒什么值得宣揚的。”
他雖拒絕曝光,卻贏得世人尊重,這便是言語的智慧。
說話是門學問:看破不點破是修養,知人不評人是格局。
真正會說話的人,從不在急事上搶話,不在瑣事上糾纏,更不會用言語傷人。
守住口舌間的分寸,就是守住人生的福氣。
3、修煉脾氣
壞脾氣是燒心的火,先傷害自己,再灼燒旁人。
正如弘一法師所言:“憤怒之氣就像一把雙刃劍,不僅會傷到別人,也會刺傷自己。”
人在盛怒時,往往就失去了理智,讓生活在暴躁中失去本該有的平和。
古時候有一個叫王述的人,性子十分急躁。
一次吃雞蛋,用筷子夾不起他便大怒,將蛋扔在地上。
蛋在地上旋轉不停,他又踩又碾,仍未碾碎,竟撿起來塞進嘴里咬碎后吐掉。
古語有言:“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
再小的事,一旦被怒火左右,都會讓人變得不理智。
往往收得住脾氣的人,才能掌控住自己人生。
修煉脾氣不是壓抑自己,是學會自我調節情緒。
試著在發脾氣前停頓片刻,也可以在沖動時想想后果。
當你學會把冒到喉頭的怒火咽回去,命運的轉機已在拐角等候。
4、修煉品性
收藏家馬未都講過一個故事:
九十年代,他在潘家園見老人賣傳家瓷瓶,要價五千。
他認出是明代官窯,價值數十萬,仍如實相告:“老人家,這瓶子值一套房。”
老人怔住,含淚降價:“兒子治病等著錢,三萬就賣。”
馬未都塞給他五萬:“給孩子買點營養品。”
十年后,老人帶著康復的兒子登門致謝,竟送來一箱祖傳古籍。
《圍爐夜話》有言:“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
現實中,許多人被利益蒙蔽,看似一時得利,實則失去了更珍貴的信任與尊重。
唯有在利益面前守住本心,才能在人生路上行得穩、走得遠。
下次遇到抉擇時,不妨多想一想:是眼前的利益重要,還是良心與德行更值得堅守?
好人未必即刻得好報,但歲月從來不會辜負厚道。
5、修煉心態
豐子愷先生曾寫道:“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當我們陷入計較與焦慮,所有細碎的不如意都會被無限放大。
但當內心開闊后,再棘手的難題也能找到答案。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懂得放寬心態,以平和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起伏。
國學大師錢穆曾因為失去唯一的教師工作,難以維持生計,被迫流亡香港。
在香港,他雖住鐵皮屋、吃鹽水煮豆,卻始終未被困境擊垮 :
他白天奔波辦學,夜晚挑燈著書,最終憑借毅力創辦新亞學院,為中華文化傳承開辟新路。
人這一生,順逆皆是功課。
生活的刁難從不是為了擊垮我們,而是要教會我們在風雨里修煉心態。
從現在起,試著放下不必要的焦慮,坦然接納生活的起伏。
無論順境逆境,積極面對,人生之路自然更順、更開闊。
6、修煉靈魂
汪曾祺曾寫到:“人總要把生命照看好,把心靈安頓好。”
生活的奔波中,我們容易在追逐外界喧囂時忽略內心的聲音。
讓浮躁的念頭靜下來,心靈才能在世事變幻中得到安穩。
真正的豐盈,從來不是靠物質堆積,而是讓靈魂在時光里始終保持純凈與堅定。
葉嘉瑩先生一生輾轉,幼年喪母,中年喪女,晚年將所有積蓄捐給南開大學。
面對“為何不留給子孫” 的疑問,她只淡淡說:“我有詩詞為伴,足慰平生。”
這種對精神世界的堅守,讓她尋得心靈的歸宿,也讓生命有了超越世俗的重量。
其實努力生活的同時,更需要適時停下腳步問問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很多時候,我們的疲憊并非來自奔波本身,而是源于內心的荒蕪。
不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外界的評價上,留點時間與自己相處,讓內心有喘口氣的間隙。
當我們安頓好靈魂,便會發現:再平凡的日子,也能活出踏實的的幸福感。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
“世間的人和事,來和去都有它的時間,我們只需要把自己修煉成最好的樣子,然后靜靜地去等待就好了。”
修煉自己的過程,本就是在歲月里打磨出面對生活的底氣。
不必焦慮時機未到,不必追趕他人的腳步。
持續沉淀,不斷向內修行,我們終會在合適的時間,與更好的自己和世界欣然相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