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水質每日監測公示、安全設施投入6000多萬元、250名專業救生員隨時待命……據7月11日“半月談”微信公眾號報道,面對暑期溺水事故多發態勢,許多地方習慣于“嚴防死守”:圍欄封河、標語警示、巡查勸阻……而江西南昌卻“自找麻煩”,沿著25公里贛江沿岸建設“兩灘七灣”,9個天然泳場免費開放,成了市民消暑的“打卡地”。
堵不如疏,城市治理需要“繡花功夫”。南昌建設天然泳場,把風險納入可控的管理框架,正是在用實際行動證明,城市治理不是“一刀切”的簡單粗暴,而是“繡花功夫”的精準施策。
“自找麻煩”背后,是敢于擔當的勇氣。相關舉措看似是給自己添壓力,實則是主動破解治理惰性。當地敢于打破部門壁壘,統籌環保、水利、交通等多部門資源,這種跨部門協同的勇氣,正是社會治理需要的擔當;當地面對“形象工程”“安全風險”等質疑亦沒有回避,而是用透明化管理回應:水質數據實時公開、應急預案動態調整、公眾成為治理的參與者。這種“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的態度,遠比事故發生后的“痛心+整改”更有價值。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直面難題的擔當;社會的進步,離不開主動作為的智慧。南昌的“自找麻煩”,本質上是一場關于“如何更好治理城市”的生動實踐。它告訴我們,城市治理的難點,往往也是創新的起點。與其等待悲劇發生后再反思,不如主動出擊,以“自找麻煩”的勇氣,將風險化解在日常,把矛盾消弭于未然。
城市治理從來不是“不出事”的消極防守,而是“解難題”的主動作為。這種“把麻煩留給自己,把便利留給群眾”的思路,也是對“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生動詮釋——城市的溫度、治理的效度,往往就體現在對群眾需求的回應速度、解決問題的誠意深度上。愿更多地方能從中收獲靈感與啟示,化壓力為動力,變麻煩為機遇,努力繪出更有活力、更有溫度的城市治理新圖景。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