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東盟外長會,在馬來西亞如期舉行。也是在這個會議上,中國在東南亞干了一件大事。會議上,中國拋出重磅承諾,愿率先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會場上瞬間響起熱烈掌聲。這個拖延近三十年的區域安全議題,終于迎來決定性突破。
或許很多人覺得,縱觀整個會議的參與國,就中國一個國家擁有核武器。表面看中國似乎給自己套上枷鎖,實則卻是給東南亞核擴散風險裝上安全閥。《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的核心條款直指要害:禁止核武器在區域內部署、禁止對締約國使用核武器。中國作為五個核大國中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此次率先簽署議定書,正是將自身核政策與地區安全訴求深度綁定。
簽署這份議定書絕非自縛手腳,而是為中國在東南亞的戰略安全鑄就護城河。當中國承諾不在東南亞部署核武器,更深層的潛臺詞是:其他核大國也別想把核武器擺到南海周邊。此刻,美軍“堤豐”中程導彈系統已在呂宋島的拉瓦格國際機場展開部署,2500公里射程覆蓋中國東南沿海。發射車、指揮控制車和裝填車組成的作戰單元,像抵在中國咽喉的匕首——而這恰恰是“無核區”要封堵的危險游戲。
常規軍力對比的天平早已傾斜。今年七月,面對美軍航母戰斗群逼近黃巖島,解放軍南部戰區轟-6K機群攜鷹擊-12反艦導彈升空,射程400公里的“航母殺手”在美艦防御圈外已形成壓制態勢。當美軍大談“分布式海上作戰”時,中國海空軍實戰化巡航證明:任何進入南海的挑釁力量,都在解放軍火力覆蓋范圍內。
東南亞國家看得清實力版圖。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對中俄同意簽署議定書表示歡迎,唯獨菲律賓成了“刺頭”。這種孤立絕非偶然——東盟連續多年與中國互為最大貿易伙伴,自貿區3.0版談判進入沖刺階段,數字經濟與清潔能源合作如火如荼。當王毅宣布將2026年定為“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5周年主題年”時,十國外長掌聲雷動。和平發展才是地區主旋律,豈容核陰云籠罩?
菲律賓的冒險政策正將自己變成“核人質”。美軍在呂宋島部署的導彈陣地,將2300萬馬尼拉市民置于戰略對抗前沿。一旦沖突爆發,這些基地必然成為首要打擊目標,而美國航母隨時可撤至安全海域。歷史早有教訓:上世紀90年代菲律賓民眾為何驅逐蘇比克灣美軍?正因發現基地藏匿核武器使菲律賓成為核打擊靶標。如今馬科斯政府為換取8億美元軍援,竟讓美軍基地從5個擴至9個,把國土變作火藥桶。
中國簽署無核區議定書,恰是對美國核擴散企圖的精準反制。當美軍“堤豐”導彈系統開進菲律賓,當F-35戰機首次出現在美菲“雷霆”軍演,五角大樓的“印太戰略”已圖窮匕見——要將東南亞拖入核對抗的前沿陣地。中國提前落子“無核區”,正式關閉域外勢力核武裝東南亞的大門。
這份議定書更為中國反制挑釁提供法理鎧甲。若菲律賓執意允許美國部署核武器,將直接違反《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中國有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當菲律賓船只屢次沖擊黃巖島、仁愛礁,中國海警“生活物資放行、建材堅決攔截”的管控策略已顯成效;全程錄像取證并向東盟通報的做法,更讓菲律賓“碰瓷”行徑暴露無遺。未來在無核區框架下,任何核擴散舉動都將被置于國際法聚光燈下。
東盟的眼睛是雪亮的。當菲律賓防長叫囂“中國棄核”時,馬來西亞外長直言:“中俄簽署協議才是東南亞安全的真正保障”;印尼總統更痛斥“帝國主義行徑”。東盟集體沉默已是最響亮的回答——當十一個國家商討將2026年定為“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主題年”時,唯有菲律賓被晾在一邊。馬科斯政府的外交賭博終將輸光籌碼:外資暴跌82%、中資占比從50%驟降至10.3%、大米價格突破40比索/公斤,經濟困局讓菲律賓外長馬納羅被迫改口:“愿與中國達成任何和平協議”。
很大程度上來說,這份簽署在吉隆坡的條約,封堵了核武器進入東南亞的通道,更將菲律賓的軍事冒險鎖進籠中。
但棋局遠未終結。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進入收官階段,數字經濟與綠色產業的合作通道正在打開;“南海行為準則”磋商雖遇波折,但主導權始終握在地區國家手中。當轟-6K的航跡劃過黃巖島上空,當北斗衛星凝視著萬頃波濤,一個清晰的信號已傳遍南海:任何域外核力量的冒險,都將撞上中國構筑的“碧海長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