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近日,由陜西省檔案局、陜西省檔案館與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聯合主辦的《歷史轉折——中國共產黨領導全民族抗戰》檔案專題展在陜西省檔案館正式開展。作為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固定展覽,本次展覽以340余件檔案、350余幅圖片及10組音視頻檔案,全景式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全民族抗戰的艱苦卓絕歷程,從檔案視角彰顯偉大抗戰精神。
以 “歷史轉折” 為核心 凸顯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展覽緊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的重要論述,以 “歷史轉折” 為主題,以黨的領導為主線,系統梳理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抗戰勝利的十四年歷程。
展覽分為 “民族危亡”“中流砥柱”“抗戰心臟”“陜西作為”“不能忘卻”“走向復興” 六個部分。在 “民族危亡” 展區,日本侵華示意圖、《馬關條約》割地檔案、延安空襲損失統計表等珍貴史料,直觀展現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與暴行,對比呈現國民黨政府 “攘外必先安內” 政策與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抗日旗幟的鮮明立場。“中流砥柱” 展區通過《論持久戰》手稿、平型關大捷戰地照片、百團大戰戰績圖表等,集中闡釋中國共產黨在思想引領、戰略決策和軍事行動中的核心作用,其中近半數檔案為首次公開展出,包括中共滿洲省委反法西斯宣言、八路軍出師抗日誓詞等稀見史料。
以地理地域為主 傾聽抗戰心臟的聲音
作為抗戰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陜西在全民族抗戰中具有特殊地位。展覽第三部分 “抗戰心臟” 專門呈現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歷史貢獻:從1935年中央紅軍落腳陜北的軍事部署檔案,到 “三三制” 政權選舉的原始記錄;從抗大校訓手稿到《白毛女》演出劇照;從黃河河防戰斗統計到 “雙擁” 運動文獻,全面展現邊區在政治建設、經濟自救、文化動員等方面的創新實踐。
“陜西作為” 展區則聚焦三秦大地的抗戰記憶:第四集團軍在中條山戰役中以三萬 “陜西冷娃” 犧牲兩萬七千人的悲壯史實、西北青年抗日前線救護隊的戰地日記、雍興公司西遷檔案等,生動詮釋陜西軍民 “一寸山河一寸血” 的家國情懷。其中,由成仿吾作詞、呂驥譜曲的《保衛陜西》歌譜原件,以及記錄 300 萬難民安置的《陜甘寧邊區優待移民難民墾荒條例》,成為地域抗戰史的鮮活注腳。
創新展陳形式 讓歷史結合現實
展覽注重互動體驗與精神傳承,在 “不能忘卻” 展區設置抗戰歌曲識譜合唱臺,觀眾可現場演唱《黃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等經典曲目;電子屏收錄1085名著名抗日英烈事跡,陜西籍英烈包森、羅錦文的英雄故事通過檔案墻詳細呈現。主題浮雕墻長達15.8米,以南湖紅船、寶塔山、楊家嶺中央大禮堂等8個標志性場景,串聯起從革命啟航到新時代復興的歷史脈絡。
展覽最后部分 “走向復興” 將抗戰精神與時代使命相銜接,通過聯合國憲章簽署檔案、脫貧攻堅成果展示等,揭示抗戰勝利對當代中國的深刻啟示。正如展覽結語所強調:“從延安窯洞到天宮空間站,歷史轉折的接力棒在新時代延續,抗戰精神始終是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
據悉,展覽得到國家檔案局支持,中央檔案館提供的多件珍貴檔案圖片為展覽增色不少。作為陜西省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重要活動,展覽將通過常態化開放、專題講解、教育研學等形式,為公眾提供觸摸歷史、傳承精神的重要平臺。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 梁飛燕 實習生 任俊丞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孫 夢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