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同市兩名環衛工人4小時翻8噸垃圾幫游客找回兒童手表”一事,引發熱議。部分輿論質疑,此舉有浪費人力成本、過分“寵客”之嫌,質疑城市的溫度不應建立在基層工作者的尊嚴之上。7月14日,當地城管部門再次回應稱,此次求助的盧女士是一位普通游客,沒有其他身份,下一步會對環衛工人有一定獎勵。
事情不斷發酵的過程中,輿論的監督價值清晰可見。從最初的“是否值得”之爭,到官方數次回應,披露更多細節,如作業在有通風設備的室內、游客曾主動提議放棄、手表有定位且有提示音可循、游客事后發微信紅包被婉拒等。公眾得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原委。這種倒逼職能部門回應關切的力量,推動公共事務在陽光下接受檢驗。
不過,評價公共服務的價值,從來不能只算經濟賬。一塊兒童手表或許不值千金,但對失主而言是情感寄托;四小時的付出或許有人看來“性價比不高”,但傳遞的是城市對個體需求的尊重。輿論監督的意義,在于警惕真正的資源濫用,而非苛求每一份善意都精準匹配“成本收益”。也不應將基層服務者置于“多做多錯”的顧慮中,那樣只會讓他們逐漸收起本該伸出的援手。
給基層服務者多一點容錯空間,給樸素的善意多一份理解,才能讓他們的付出,既不被誤解為可被隨意消耗的資源,也不因過度算計成本收益而被質疑“是否值得”。
撰文|李哲 主編|李錦 審核|朱宗威 *文章為主編有態度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出品 | 瀟湘晨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