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厚美
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兩側形成了綠色長廊。新華社記者 王 鵬攝
前不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長流水村,隨著治沙工人將最后一列草方格穩穩扎下,一條全長153公里的“綠項鏈”實現全線閉合,橫亙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
這項跨越半個世紀的治沙工程,在騰格里沙漠寧夏境內實現全面鎖邊。這是人類生態治理的又一壯舉。“綠項鏈”鎖邊,對遏制騰格里沙漠擴張、保障黃河安瀾、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是當今時代最緊迫的環境挑戰之一,被稱為“地球癌癥”。作為荒漠化程度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積極推進“三北”防護林工程等重點生態工程,在世界上率先實現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塔克拉瑪干沙漠實現3046公里生態屏障全面鎖邊“合龍”等成績的取得,正是中國積極推進荒漠化防治的生動縮影。
中國人與沙漠的相處貫穿整個文明史。從樓蘭古城的湮沒到毛烏素沙地的治理,沙漠既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也曾是文明延續的威脅。寧夏中衛的治沙實踐延續了“草方格”這一中國獨創的治沙技術,卻又不拘泥于傳統,既有古人“因地制宜”的哲學思考,又有當代材料科學與生態學的技術支持。這種傳承與創新,正是中國治沙工程能夠持續突破的關鍵所在。
騰格里沙漠鎖邊工程的技術內核令人贊嘆。草方格通過改變地表粗糙度,有效降低風速、阻滯流沙;植物秸稈腐化后增加土壤有機質,為后續植被恢復創造條件;而刷狀網繩設計則解決了傳統草方格易損毀的難題。這套技術體系不僅節約治沙成本,還能產生顯著的生態經濟效益。據測算,項目區每年可減少沙塵暴物質來源約50萬噸,保護農田20余萬畝,這種投入產出比使大規模推廣成為可能。
153公里“綠項鏈”背后,是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曾幾何時,征服自然被視為人類進步的標志,而今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更高級的文明形態。寧夏治沙實踐證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非零和博弈。鎖邊工程不僅固定了流沙,更打開了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通道,創新探索實施“林光互補”“草光互補”“板下經濟”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光、林、草相結合的林沙產業新模式,開啟“黃色+藍色=綠色”的神奇轉換。光伏治沙、生態旅游、沙產業等新型業態正在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蓬勃發展。這種發展模式的轉變,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國方案”。
站在更廣闊的時空維度看,騰格里沙漠的“綠項鏈”具有全球意義。每一秒鐘,全球就有相當于4個足球場大小的健康土地退化,每年退化的土地面積達到1億公頃。中國防沙治沙成績斐然,不斷書寫“綠色奇跡”,荒漠化防治呈現出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截至目前,中國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已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6500萬畝,陸續打造出河北塞罕壩、內蒙古磴口和庫布其、寧夏中衛沙坡頭、新疆柯柯牙等一批治沙樣板。
中國的治沙經驗表明,荒漠化并非不可逆轉。從非洲薩赫勒地區到中東沙漠國家,中國的草方格技術已經走出國門,成為國際生態合作的典范。隨著中國—中亞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落戶寧夏,博鰲亞洲論壇國內首個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項目在寧夏啟動,寧夏的治沙實踐正融入全球視野,鋪展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鎖邊工程的竣工不是終點,而是生態治理和綠色發展的新起點。沙漠鎖邊,鎖住的是肆虐的風沙,釋放的是發展的空間,彰顯的是文明的成熟。153公里、最寬處達38公里的固沙“綠項鏈”,標記的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前進步伐,刻錄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坐標,展現的是一個民族對可持續發展的深刻理解與堅定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