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兩人握手瞬間被鏡頭記錄,這場會晤不僅是兩國高層例行溝通,更因王毅開口即用的三個“最”,讓國際社會格外關注。
王毅說,中俄關系是當今世界“最穩定、最成熟、最富有戰略價值”的大國關系。這三個“最”看似簡單,實則分量極重。放在當前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的大背景下,更能品出其中的深意——過去幾年,全球地緣沖突頻發、大國博弈加劇,不少傳統盟友關系因利益分歧出現裂痕,但中俄始終保持著高頻次互動,從元首會晤到外長溝通,從經貿合作到國際事務協調,合作廣度和深度持續拓展。
拉夫羅夫(資料圖)
拉夫羅夫此行不簡單。他先去了馬來西亞參加東盟系列會議,與中國外長短暫會面;接著飛赴朝鮮,與朝方深入交流后,馬不停蹄趕往北京。這樣的行程安排,透露出俄羅斯近期的外交重心——既想鞏固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又迫切需要與中國這個“關鍵伙伴”對表。畢竟,俄羅斯當前面臨的國際環境并不輕松:烏克蘭危機持續三年多,戰場消耗巨大;北約在東歐方向動作不斷,對俄制裁未見松動;歐洲部分國家逐漸解除對烏軍援限制,戰場壓力有增無減。
拉夫羅夫需要向中國“交底”。他在北京與王毅的會談中,除了討論烏克蘭問題,還重點談及朝鮮半島局勢。而朝鮮在拉夫羅夫訪朝時釋放的信號更值得玩味——朝方明確表示“無條件支持和聲援俄羅斯領導層為從根源上解決烏克蘭事態而采取的一切措施”。這種表述在國際場合極為少見,相當于朝鮮給俄羅斯遞了一張“支持牌”。對俄羅斯來說,這無疑是雪中送炭;但對中國而言,需要考慮的是東北亞局勢的平衡。
中俄關系的“穩定性”體現在哪?看看雙方的合作基礎就知道。過去十年,中俄貿易額從不足900億美元增長到2000多億美元,能源、基建、科技等領域合作項目一個個落地;在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中,兩國立場協調越來越順暢;面對國際熱點問題,雙方始終保持溝通,避免誤判。這種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伙伴關系,不是臨時搭伙,而是著眼長遠的戰略協作。
拉夫羅夫(資料圖)
但“穩定性”不意味著無原則妥協。王毅在會談中提到的“最成熟”,恰恰說明中俄合作有底線、有分寸。比如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中方一貫主張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反對任何加劇緊張的行為。俄羅斯加強與朝鮮合作,中方理解其維護自身安全的合理需求,但也會明確傳遞信號:合作不能觸碰地區安全紅線。這種“成熟”的相處模式,讓中俄關系既能抵御外部風雨,又不會因局部問題傷了根基。
“最富有戰略價值”則體現在兩國對國際格局的影響上。當前,單邊主義、霸權行徑仍有市場,個別國家試圖通過拉幫結派維護自身優勢。中俄作為兩大國,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為全球治理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從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擴容,到在敘利亞、伊朗等問題上協調立場,中俄用實際行動證明:大國完全可以走出一條“合作共贏”的新路。
拉夫羅夫的“北京行”,本質上是一次“協調之旅”。他需要讓中國了解俄羅斯與朝鮮、東盟的互動細節,避免中方產生誤解;更需要得到中方的支持,共同應對接下來的挑戰。而中國的態度也很明確:中俄合作的大門始終敞開,但合作必須服務于地區和平穩定大局。
拉夫羅夫(資料圖)
回到王毅的那三個“最”,它不僅是對中俄關系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的宣示。在動蕩的世界里,穩定的伙伴關系難能可貴,成熟的相處模式更值得珍惜,而富有戰略價值的協作,更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拉夫羅夫的這一步,走得扎實、走得清醒——既鞏固了俄中傳統友誼,又為兩國關系注入了新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