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停車場 15 分鐘免費的規則,會被人當成 “薅羊毛” 的工具?
一位男子巧妙地利用停車場 “15 分鐘免費” 的規則,頻繁操作,成功逃費 71 次,累計金額高達 2500 元。
本以為是占了小便宜,沒想到差點面臨刑事處罰。
這一行為不僅讓停車場管理方損失不少,也引發了大眾對于規則與道德邊界的深刻思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深入探究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
01
免費漏洞成 “逃費利器”
在江蘇,車主王某發現了某停車場的收費漏洞。原來,該停車場規定停車不足 15 分鐘可免停車費。
那王某是咋用這個漏洞逃費的呢?原來,他每次開車進了停車場,不找停車位,直接就往出口開。等車到了出口,閘機識別了車牌,還以為這車是15分鐘內要走,就自動把欄桿抬起來了,同時還生成了離場記錄。
就在這時候,王某趕緊把車倒回停車場,重新找地方停下。
等他真要離開的時候,因為系統已經有了之前的離場記錄,就不會再收費了。就靠這招,王某一共逃了71次費,加起來2500多塊。
他這操作看著簡單,可也得一次次重復來,真是花了不少心思。但他這種做法,不光不合道德,還犯了法。
02
漏洞升級后落網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停車場管理方在日常查數據的時候,發現有個車牌老是短時間內進出停車場,還從來沒交過費。
調了監控一看,王某逃費的事兒就被揭穿了。之后停車場報了警,王某再用這招的時候,被警察當場抓住了。
這事兒到了法院,引起了不少爭議。負責這個案子的檢察官說,車主可能覺得占點小便宜沒啥,但其實逃停車費這事兒已經構成盜竊罪了。王某多次逃費,金額也夠得上江蘇那邊盜竊罪的立案標準。
不過也有律師不這么認為,上海有個律師事務所的陳律師就覺得,王某這71次逃費,其實是不想交該交的停車費,和盜竊罪不是一回事。
他解釋說,詐騙罪得是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可王某沒這么做,所以也不算詐騙罪。
這事兒應該是民事糾紛,王某把車停在停車場,就和停車場形成了民事上的關系,說白了就是停車場幫忙看著車,王某就該交保管費。
03
規則利用還是道德失范
這事兒在網上吵得挺兇。有些網友覺得,這男的雖然做得不地道,但停車場系統本身有漏洞,不能全怪他。
他們覺得這男的就是“合理利用規則”,沒必要上升到法律層面處罰。
可另一些網友不這么看,他們說王某明顯是故意的,多次逃費,本質上就是盜竊。
雖然他沒直接拿別人東西,但用這種騙的方式不交停車費,讓停車場受了損失,就該受法律制裁。
從網友的討論能看出來,大家對規則的理解和使用想法不一樣。有人覺得規則有漏洞,利用漏洞占便宜沒什么;也有人覺得,道德和法律是社會秩序的基礎,誰要是挑戰規則,就該受譴責和處罰。
還好,王某被抓后,認錯態度挺好,還主動賠了停車場的損失。相關部門綜合考慮之后,建議不對他起訴。
這樣處理,既維護了法律的尊嚴,也給了那些犯錯不嚴重、又愿意改正的人一個機會。
這事兒也給咱們提了個醒,不管是停車場管理方還是普通人,都得從里面吸取教訓。停車場得把系統管好、維護好,趕緊把漏洞補上,別再發生類似的事;咱們普通人也得自覺遵守規則,別因為一時貪心犯法。
要知道,在規則和法律面前,耍小聰明可能最后虧的是自己。
平時生活中,咱們也會遇到各種規則和誘惑。說不定有時候,咱們也會發現規則有漏洞,或者有機會用不正當的方式占便宜。
但咱得明白,遵守規則既是尊重別人,也是對自己負責。只有每個人都自覺守規則,社會才能更和諧、更有秩序。
這個男的利用停車場“15分鐘免費”漏洞逃費的事兒,真給了咱們不少啟發。
希望大家都能從這事兒里學到點東西,以后生活中,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做個誠實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