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消息,2025年7月11日午后,吉隆坡的悶熱空氣似乎被一場外交會談悄然攪動。當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走出與中國外長王毅持續一小時的會晤現場時,他面對鏡頭給出的評價——“積極、務實、建設性的”。這個簡潔得近乎罕見的定調,在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宮半年后,成為中美關系航道上一顆微亮的信號燈。
就在前一天,魯比奧還在東盟外長會上極力兜售美國的印太戰略,試圖以“人工智能技術主導地位”“不公平貿易”等隱晦措辭暗指中國。然而不到24小時,當真正與王毅面對面時,這位素有“對華鷹派”標簽的國務卿,卻展現出與其過往強硬姿態截然不同的務實一面。王毅在會談中明確要求:必須將6月5日兩國元首通話共識轉化為具體政策行動,尤其在管控分歧的同時探索擴大合作領域。這種直指核心的表述,并未引發美方的對抗性反彈。
魯比奧(資料圖)
魯比奧態度的微妙轉變,或許源于一種緊迫感。當時特朗普政府已宣布自8月1日起對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8個東盟國家征收25%至46%的高額關稅,甚至澳大利亞也面臨200%藥品關稅威脅。日本首相石破茂公開表示要“減少對美依賴”,馬來西亞外長哈桑更直言亞洲正面臨“完美風暴”。魯比奧在吉隆坡試圖安撫盟友,稱東南亞將獲“更緩和”稅率,但專家波林尖銳指出:這如同在颶風中點燃蠟燭,新關稅信件已發,安撫效果極其有限。
在這種外交困局下,魯比奧的評價并非孤立現象。他罕見地向記者透露:特朗普訪華“可能性很高”,雙方均展現“強烈意愿”。這與6月5日中國領導人明確歡迎特朗普訪華的表態形成呼應。更值得注意的是,當被問及貿易摩擦時,魯比奧主動淡化:“我不是貿易談判代表”,暗示關稅并非核心議題——而此時距離中美貿易休戰90天期限僅剩一月,第三輪談判即將啟動。這種戰略回避,客觀上為更高層接觸留出了空間。
魯比奧(資料圖)
然而中國學者張騰軍的觀察點出了關鍵矛盾:當前中美高層交往的頻次與及時性,與雙邊關系的重要性嚴重不匹配。美方一邊尋求對話,一邊在經貿等領域持續加碼施壓,持續破壞交往氛圍。魯比奧在吉隆坡的“建設性”表態若缺乏后續行動支撐,終將流于外交辭令。真正考驗在于:美方能否將“管控分歧”轉化為停止單邊關稅等實質舉措?
回顧魯比奧此行,他不僅見了王毅,還與俄外長拉夫羅夫長談50分鐘,同日本外相、韓國外交高官會晤。這一系列穿梭外交,實則是白宮在印太戰略棋盤上同時按下多個棋子的嘗試。然而當美國以關稅大棒無差別揮向盟友時,其外交承諾的可信度已然受損。日本首相的公開表態與東盟聯合聲明草案中對“單邊行為”的隱晦批評,都是盟友疑慮的明證。
魯比奧(資料圖)
中美關系的航向尚未真正校正。正如中國領導人在元首通話中所強調的,兩國關系這艘大船需要把穩舵盤、排除干擾。魯比奧的態度變化或許是暗流涌動的開始,但若美方持續以戰略焦慮主導政策,再罕見的外交辭令也將淪為無根之萍。當8月1日的關稅大限日益逼近,真正考驗雙方智慧的,是如何將“積極”的吉隆坡瞬間,擴展為可持續的行動路線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