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7月11日消息,吉隆坡的空氣里彌漫著微妙的外交氣息。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腳步略顯急促,他在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的間隙,終于迎來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首次面對面正式會談。這一小時的交流,時間雖不長,卻在中美關系的棋局上投下了一枚信號彈。
這場備受矚目的會晤,在第三方中立場的馬來西亞舉行本身就暗含深意。這是今年1月新一屆美國政府上臺后兩國高層進行的又一次關鍵接觸。魯比奧作為國務卿首次正式面對王毅,雙方會談后罕見地使用了三個詞描述成果——“積極、務實、建設性”。這看似程式化的外交辭令,在兩國關系持續緊張的背景下,透露出雙方尋求建立更穩定溝通渠道的迫切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魯比奧目前仍在中國的制裁名單之上。外交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凌勝利點出了這一特殊背景下的微妙之處:如何在存在制裁障礙的情況下推進高層互動?選擇在第三方會晤,正是為后續可能更頻繁的高層交往,特別是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可能的訪華行程,做鋪墊和清障工作。
魯比奧(資料圖)
特朗普訪華的輪廓正逐漸清晰。早前,兩國元首在6月已進行通話,中方明確表達了對特朗普再次來訪的歡迎。據透露,美方政府已在非正式征詢企業高管是否有興趣加入特朗普的訪華團隊。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克勞斯·拉雷斯分析,特朗普除了可能在9月初專程訪問北京,也極有可能利用今年10月底至11月初在韓國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之機,與中國領導人會面——這一多邊場合曾是兩國元首多次互動的重要平臺。
就在王毅與魯比奧會晤的同時,東道主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發出了對美方的尖銳批評。他直指美國濫用關稅政策是“倒退行為”,痛斥貿易正淪為“施壓、孤立和遏制”的政治武器。卡塔爾半島電視臺敏銳捕捉到,在美國宣布將于8月1日對部分東盟國家商品加征新關稅的陰影下,中國與東盟的互動正在顯著加深。王毅此行通過與東盟各國外長密集會晤,傳遞出中國致力于互利共贏合作的清晰信號。
魯比奧(資料圖)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的觀察更為直接:東盟對中國的信任度顯著提升。相比政策反復、揮舞關稅大棒的美國,中國被視為更可靠、更穩定的合作伙伴。支撐這一判斷的是實實在在的經濟紐帶: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在去年達到9823億美元,雙方已連續五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預計年內完成簽署,中方積極支持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已是全球最成功的自貿區之一。這些機制構成了東盟國家面對外部關稅壓力時的“戰略緩沖帶”。
魯比奧在會談后面對媒體時,也傳遞出美方謹慎的積極信號。他稱會談“非常有建設性,非常積極”,并提到存在實現某種“戰略穩定”的機會,兩國在諸多領域有合作潛力。當被問及領導人會晤可能性時,他坦言“可能性很大”,但強調需營造“良好氛圍”并取得“切實成果”。這番表態,顯示美方也意識到穩定雙邊關系需要雙方相向而行。
魯比奧(資料圖)
王毅在會談中則清晰闡述了中方的原則立場。他敦促美方以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中國,將對華政策目標設定在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上,強調應以平等、尊重和互惠的方式處理兩國關系,共同探索“新時期中美正確相處之道”。
王毅與魯比奧在吉隆坡的這一小時,像是一次精心安排的戰略探戈。它既是為管控當下分歧、探索合作可能鋪設軌道,更是為可能到來的更高層級互動——特朗普訪華——清掃障礙、營造氛圍。選擇第三方場合,巧妙地繞過了魯比奧被制裁的尷尬;馬來西亞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公開批評,則意外地為中方推動與東盟合作提供了現實注腳。
兩國關系如同精密儀器,任何微小的齒輪咬合都需要反復調試。吉隆坡的這場會晤,以及圍繞它的諸多動向——從企業隨訪名單的征詢,到APEC峰會的潛在安排,再到東南亞國家對經貿合作的現實選擇——都共同指向一點:在競爭與對抗之外,中美都在審慎地摸索一條更為穩定的共處路徑。當外交天平在吉隆杠桿上微微顫動,世界屏息以待它最終傾向何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