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臺海問題一直都是中美關系中比較敏感的地帶,美國政府一直都將此地視為針對中國的重要地區。
如今特朗普又將矛頭對準了臺海,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并沒有直接向中方發聲,而是逼迫盟友站隊。
問題是澳大利亞總理如今人還在中國,此時他是該選邊站呢?還是袖手旁觀呢?
最近幾個月里,五角大樓在與日本和澳大利亞國防官員的會談中,也一直都在積極推動這個議題。
對于這議題,是特朗普政府里一個叫科爾比的國防部副部長發過來的,這人可不是小角色,他是“美國優先”的鐵桿粉絲,此前曾多次建議把美軍從中東、歐洲那些爛攤子里抽出來,集中所有炮口對準中國。
所以,他給日本和澳大利亞出的這道題,更像是一封最后通牒,科爾的言論哪是商量,分明是逼著盟友提前簽“生死狀”,把他們死死綁在美國的戰車上。
美國之所以如此急切的希望盟友國能夠一起針對臺海,是因為它內心深處的焦慮,說白了,就是有點心虛了。
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增長,美國在臺海周邊的優勢正一點點被蠶食,想單槍匹馬擺平事情,華盛頓自己心里也沒了底。
正是這種力不從心的感覺,才讓它如此急不可耐地想拉著盟友國“站臺”,給自己壯膽,順便填補戰略上的窟窿,這種把自己的不安轉嫁為對盟友的壓力的做法,本身就挺耐人尋味的。
面對華盛頓的言論,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反應并不積極,因為他們本身已經對“臺海沖突”不感興趣了,而是選擇將更多精力放在自身發展上面。
日本方面明確拒絕了美國的“表態”,防衛省的回應滴水不漏:“很難回答‘臺灣緊急狀態’這個假設性問題。任何回應都將根據憲法、國際法和國內法律法規,根據具體情況實施”。
與日本打太極的態度不同,澳大利亞方面則是明確表示“將自行決定國防政策”,這句話足以表明澳大利亞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主權,不會提前承諾任何軍事行動。
盟友們這番姿態,不僅僅是拒絕,而是對于美國長期對臺海政策的一種反對,因為他們也逐漸明白了,一味的打壓中國,只會讓自身經濟深受影響,與其這樣還不如加大對華合作。
日本和澳大利亞不是傻子,更不是不想當“好盟友”,但國家利益這本賬,他們算得比誰都清楚。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在7月12日到18日對中國進行訪問,先后訪問北京、上海和成都,如今澳洲總理人還在中國,五角大樓便逼迫澳洲政府站隊,這些行為只會加劇美澳兩國的矛盾。
眼下,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正鉚足了勁修復對華關系,自從他上任后首次訪華,核心議程就是把生意做回來,把經貿的盤子做大。
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挑起戰爭話題不就是存心添亂嗎?如果澳大利亞選擇點頭,那么好不容易緩和的外交關系可能一夜歸零,這個代價阿爾巴尼斯可付不起。
日本的處境也大同小異,石破茂政府雖然嘴上親美,但實際行動上,也在想辦法和中國改善關系。
畢竟,日本常年承受著美國的貿易大棒,太需要和中國這個龐大的鄰居市場搞好關系來對沖風險了。
如果此刻在臺海問題上說錯一句話,等于徹底得罪中國,讓自己陷入“兩頭堵”的絕境,這種自毀長城的蠢事,東京不會干、澳大利亞更不會干。
除了經濟和外交這本難念的經,日澳兩國對自己的軍事實力沒有信心。
澳大利亞那幾艘主力戰艦,在解放軍面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家底雖然厚實一些,但真要拉出去和中國海軍硬碰硬,無異于以卵擊石。
這種懸殊的力量對比,讓兩國在面對戰爭叫囂時,始終保持著一份可貴的“人間清醒”,他們很清楚,卷入一場超出自己國力承受范圍的軍事冒險,最終只會斷送自己的國運。
說到底,美國這次罕見的施壓,與其說是展現肌肉,不如說是暴露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虛弱和焦慮。
隨著中美實力的天平發生傾斜,美國在臺海周邊的軍事優勢正在被一點點蠶食,華盛頓對于單憑一己之力能否打贏一場潛在沖突,信心已經越來越不足。
正因為如此,它才急不可耐地想把盟友拉下水,用盟友來填補自己實力相對下降的窟窿。
美國的這次施壓非但沒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反而像一場鬧劇,讓全世界都看清了美國的色厲內荏,那種試圖通過轉嫁風險和壓力來維持霸權的吃力感,已經擺在了臺面上。
全球的國家,包括美國那些最親密的盟友,都看得明白,在這場大國博弈中,美國正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
這促使它們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身段,一邊維持著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一邊努力地與中國緩和關系、重建合作,而不是在臺海問題上,選擇一邊倒地去觸怒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