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岳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峰波 仇玉姣 實習生 蘇源源
夏夜的洞庭南路,燥熱的空氣里彌漫著清甜的香氣。十三村專賣店門前,“手工冰涼粉,3.9元/碗”的招牌格外醒目,排隊的人群從攤位前蜿蜒展開,成為老街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誰能想到,這家以醬菜聞名的中華老字號,竟在小小的涼粉攤里找到了新的增長點。
從醬菜缸到涼粉攤,這場看似不務“正”業的跨界,實則是老字號在時代浪潮中堅守初心的創新突圍,蘊藏著傳統品牌與現代市場碰撞的火花。
跨界:從醬菜缸到涼粉攤的“意外轉身”
在岳陽,十三村的醬菜是刻在本地人味覺記憶里的符號。作為中華老字號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三村醬菜制作技藝歷經百年風雨,其經典產品香菇醬更是暢銷不衰。
近年來,這家老字號的創新腳步從未停歇:將龍蝦、鮑魚等海鮮融入傳統醬菜,把醬菜工藝與即食需求結合,推出的手撕醬板魚、醬牛肉等產品,迅速俘獲年輕消費者。從最初的20余種產品,發展到如今“萬物皆可醬”的豐富品類。
更想不到的是,十三村的下一個創新點,會落在一碗街頭涼粉上。
這一切源于十三村生態工廠(位于臨湘市羊樓司鎮)里肆意生長的薜荔藤。每到夏季,廠區的圍墻和廠房上便爬滿茂密的薜荔,結滿密密麻麻的果實。工人們早已習慣采摘這些果實,自制涼粉解暑降溫。這個日常場景,讓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武眼前一亮:“廠里有這么好的天然資源,為什么不把它變成產品?”
一個樸素的想法,催生了一場大膽的跨界。沒有復雜的市場調研,沒有冗長的論證過程,十三村的涼粉生意快速落地。短短15天,5家涼粉小攤,相繼出現在岳陽的汴河街、洞庭南路等熱門街區,每家日均銷量輕松超過200碗。
談及未來發展,李國武更是信心滿滿:力爭明年將涼粉攤擴展到500家。從醬菜缸到涼粉攤,這場看似“意外”的轉身,實則是老字號對市場機遇的敏銳捕捉,也是傳統企業擁抱變化的勇氣體現。
守藝:一碗涼粉的千年基因
在洞庭南路十三村專賣店的涼粉攤前,一位顧客在大快朵頤后感嘆:“正是童年的味道!”這份讓時光倒流的味道,源自一碗傳承千年的涼粉里蘊藏的食材基因與手工匠心。
涼粉的原料薜荔,別名涼粉果、木饅頭,是南方常見的食物,常生于山野之中。屈原曾多次將薜荔寫入詩中,《山鬼》中開篇就寫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明代《本草綱目》詳細記載其“固精消腫,散毒止血”的藥用價值。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明確記錄“俗以其實中子浸汁為涼粉,以解暑”。在物資匱乏的古代,山野間的薜荔果,是百姓消暑解渴的天然利器,承載著古人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活智慧。
如今,十三村生態工廠續寫著薜荔作為中華美食的傳奇故事。工人們循著季節的腳步,手工采摘成熟的薜荔果,經暴曬、去籽、浸泡、揉搓等十余道工序,讓富含果膠的籽實在水中自然凝結成凍。
不同于市面上一些用食用明膠制作的涼粉,十三村的涼粉晶瑩剔透,隔著碗底能看清紋路,入口冰爽滑嫩,帶著山野植物的清新本味。
配料臺上,散寒止濕的姜汁、補氣養血的紅糖水整齊排列,每一種搭配都暗藏著古人的養生智慧。這份對食材本味的尊重,對傳統工藝的堅守,與十三村百年醬菜工藝一脈相承。無論是醬菜的發酵釀造,還是涼粉的自然凝結,都遵循著“天人合一”的理念,讓食材在時光里自然蛻變。
一碗小小的涼粉,不僅延續了千年的飲食傳統,更讓老字號的匠心精神,在當代有了新的載體。
破局:老字號的“輕資產”試驗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快消品主導市場的當下,老字號如何打破“老而不新”的困局?十三村的涼粉生意,給出了一份“輕資產”創新的答卷。這場看似簡單的跨界經營,實則是老字號在市場經營、品牌年輕化與營銷理念上的全面破局。
從市場策略來看,“小涼粉也有大市場”是李國武的精準判斷。他坦言:“做企業不能太保守,要穩得住,也要有放手一搏的勇氣。”街邊小攤的模式投入小、見效快、靈活性高,能快速滲透消費場景。短短15天開設5家攤位,日均銷量超200碗的成績,印證了這一“輕資產”模式的可行性,也為下一步擴展到500家的目標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十三村試圖通過標準化生產與規范化經營,推動長期處于“小散亂”狀態的涼粉市場走向正規。
在品牌年輕化方面,涼粉攤成為十三村連接年輕群體的“橋梁”。在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十三村涼粉攤已成為年輕人打卡的熱門地點。“很多外地顧客是先被涼粉吸引,然后才知道我們做醬菜。”一位店員的話道出了其中的玄機。這種“以輕帶重”的品牌策略,讓老字號以更輕松、更貼近生活的姿態,進入年輕消費群體的視野,打破了傳統品牌在年輕人心中“老舊、刻板”的印象。
更核心的是,涼粉生意延續了十三村“做良心食品”的初心。身為全國道德模范,李國武始終將品質放在首位。3.9元一碗的涼粉價格親民且誠意滿滿:原料取自廠區生態種植的薜荔果,全靠手工制作,不添加化學添加劑,搭配的姜汁、紅糖水兼顧美味與養生。這份“良心涼粉”讓消費者“吃得健康又放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用品質贏得了口碑與信任。
思考:老字號需要怎樣的創新
十三村從醬菜缸到涼粉攤的跨界探索,引人深思:在堅守與突破之間,老字號究竟需要怎樣的創新?
扎根傳統,挖掘文化基因。十三村的涼粉創新并非脫離根本的“另起爐灶”,而是基于薜荔果千年的食用歷史與“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將廠區的自然資源與傳統工藝相結合。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對文化寶藏的深入挖掘。正如其醬菜創新始終圍繞百年工藝展開,無論是融入海鮮還是推出即食產品,都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延伸,讓老技藝在當代煥發新生。
貼近市場,擁抱年輕群體。在消費升級的當下,年輕群體成為市場主力,老字號必須主動走出“舒適區”,走進年輕人的生活場景。十三村以涼粉攤為切入點,通過街頭小吃這種年輕人喜愛的形式,讓品牌自然融入現代生活。當年輕游客舉著涼粉拍照打卡時,老字號便完成了與新一代消費者的情感連接。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比生硬的廣告更有效。
堅守初心,守住品質底線。“做良心食品”是十三村百年不變的初心,這份堅守在涼粉項目中同樣得到體現。沒有化學添加劑、堅持手工制作、選用生態原料,3.9元的價格背后是對品質的執著。老字號的創新,不能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放棄根本。只有守住“良心”與“品質”,創新才有長久的生命力。
靈活應變,探索多元模式。從醬菜缸到涼粉攤,十三村的“輕資產”試驗展現了老字號靈活的經營思維。不局限于傳統的生產銷售模式,而是根據市場需求與自身資源,探索街邊小攤等新形式,既降低了創新風險,又拓展了市場空間。老字號的創新不應墨守成規,而應在堅守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以開放的心態擁抱變化,才能在時代浪潮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一碗涼粉,見證了老字號的堅守與創新。
十三村的探索證明:傳統不是包袱,而是可以不斷挖掘的寶藏;創新不是對過去的否定,而是讓老字號在新時代找到新的生長點。當更多老字號像十三村這樣,在堅守初心的同時勇敢探索,傳統品牌必將在時代浪潮中煥發新的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