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2025年7月,特朗普重返白宮不到半年,態度剛軟一點,對中國遞了個“橄欖枝”,結果,兩個意想不到的壞消息接踵而至,局勢失控,比他預想的更快。
2025年1月20日,唐納德·特朗普宣誓就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非連續兩次當選的總統,這場重返白宮的逆轉,不僅讓美國社會繼續分裂,也讓中美歐三方關系全面重構。
和2016年那個初登政壇的“政治素人”不同,今天的特朗普更像一個帶著清單而來的清算者。
8年時間,全球安全格局重塑,新冠疫情后遺癥仍在延續,俄烏戰爭沒有盡頭,中美戰略博弈全面升級,而特朗普本人也老了、急了、硬了。
一上臺,他就說得清楚:“我是來終結華盛頓腐敗的,不是來妥協的。”
但對中國,他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緩一緩,為什么?他看到了現實,中國不但沒被“掐死”,反而在高科技、軍工、外貿三個方向上迅速突破,尤其在新能源、AI芯片和中東外交上,不僅讓拜登政府束手無策,也讓美歐聯盟裂痕加深。
所以,“特朗普2.0”的對華政策,一方面延續了拜登政府的“戰略競爭”基調,另一方面卻更明確地強調美國利益優先,減少盟友摻和,搞單邊施壓。
科技戰、貿易戰、認知戰、外交戰,手段還是那幾樣,但背后的思路不一樣了。
特朗普清楚,美國沒力氣再搞一場全面冷戰。他要的是局部勝利、輿論優勢和連任遺產。他強調“制造業回歸美國”,但不再談脫鉤;他主張“能源獨立”,卻在新能源領域選擇放棄競爭;他在就職演講里沒提中國,但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簡報卻不斷強調“中國威脅依舊存在”。
這說明什么?說明特朗普雖然嘴硬,但認清了形勢:硬碰硬撞不動中國,得換打法。
而就在特朗普準備“戰略示好”的時候,中國卻沒閑著,加速擴大全球經濟朋友圈,與中東、非洲、拉美、東盟、歐盟頻繁互動,而且效果驚人。
從特朗普第一任期,到拜登4年,再到“特朗普2.0”,美國對華政策已從“試探”變成“系統化打壓”,而中國也從“防御反應”變成了“主動謀局”。
特朗普這回,還能贏嗎?
剛上臺,特朗普沒有像2018年那樣直接對華“開火”,反而釋放出緩和信號。他在白宮官網取消了一些涉華敵對措辭,在達沃斯論壇上談到“中美應公平競爭”,甚至悄悄暫停了幾個對華高科技制裁令的執行。
可別以為他轉性了,他是在換棋法。
第一步,是重新擺正貿易牌。
2024年,全球經濟下滑,美國制造業復蘇不及預期,特朗普急需一個可以談判的“對手”,中國,就是這張牌。
中美貿易戰從2018年打到現在,美國對華商品加征關稅,影響巨大,但特朗普清楚,中國早已建立起一套“關稅免疫系統”:繞過美國產業鏈,靠東盟、拉美、非洲等新市場消化;同時扶持跨境電商、數字人民幣結算、自有供應鏈體系。
結果是,美國收不上稅,中國沒被困死,美國國內物價還更高了。
于是,在新一輪博弈中,特朗普只提“公平貿易”,卻沒再提加多少關稅。國會倒是著急了,兩黨議員聯手搞法案,想撤銷中國“最惠國待遇”,這才讓白宮陷入兩難。
打吧?盟友不支持,通脹更高;談吧?被說軟弱,選民不買賬。
第二步,特朗普在科技戰上加速脫鉤。
和拜登還想“拉盟友一起孤立中國”不同,特朗普直接甩臉:“美國不需要你們,我們直接掐斷。”他主張把中國企業從美歐市場徹底踢除,尤其在半導體、AI、量子通信、新能源車領域。
比如,他要求美企不得向中國AI公司提供算力支持,強行修改出口管制清單,直接鎖死合作口。
這招狠,可也有代價,美國企業哀嚎一片,英偉達、高通、蘋果、特斯拉都股價跳水。
拜登政府顧忌聯盟經濟利益,特朗普則不管那些,哪怕“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第三步,他在能源領域干脆“放棄對華競爭”。
聽起來很怪對吧?可特朗普說得很直白:“美國不靠新能源掙錢,咱就搞傳統能源。”
于是,他砍掉新能源補貼計劃,恢復頁巖油補貼,重啟煤炭電站,禁止對華新能源技術出口。
這動作,讓中國新能源企業一夜之間“失去了一個市場,得到了全球市場”。歐洲、東南亞、拉美國家紛紛向中國新能源企業拋出合作橄欖枝,中國企業靠質量和價格打通局面,反而更快做大。
特朗普以為中國新能源就靠補貼,結果忽略了產業規模、技術迭代、成本控制和市場反饋這些關鍵因素。結果:中國繼續狂飆,反倒甩開了美國。
所以你看,特朗普2.0對華政策,雖然延續了戰略競爭主線,但操作手法更簡單粗暴:
該脫鉤的脫鉤、該斷供的斷供、該封鎖的封鎖、該放棄的放棄。
可惜,中國不是2018年的中國了,特朗普的這一套,打在棉花上。
他本以為放個“軟話”,能緩解中美僵局,結果,中國不急,美國卻連遭兩個大事沖擊,一個來自歐盟,一個來自中國,直接砸在特朗普腦門上。
就在特朗普剛剛“示好”中國不久,兩個噩耗接連而來,打亂了他的戰略節奏。
第一個噩耗,來自歐盟。
7月初,歐盟宣布正式啟動對美國傳統能源政策的反制機制,理由是“美方重啟煤炭電廠違反了《巴黎氣候協定》精神”,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批評:“美國已經不是我們的氣候盟友。”
更要命的是,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居然在公開場合“建議歐洲企業轉向與中國合作,構建新能源價值鏈”。
特朗普氣炸,白宮緊急約見歐盟代表,結果被回一句:“歐洲不會陪美國一起走回頭路。”
這還沒完,特朗普團隊一邊想修復美歐關系,一邊又放話要對歐盟電動車征收25%關稅,說歐洲“吃美國太多紅利”,歐盟當然反擊,揚言要在數字稅、航天項目、農產品進口三大領域“逐項反制”。
結局就是:美歐關系比拜登時期還要緊張,特朗普剛一回歸就被歐洲“集體冷處理”。
第二個噩耗,直接來自中國。
7月10日,中國宣布與沙特、伊朗、阿聯酋、埃及、埃塞俄比亞五國正式啟動“中東能源金融合作機制”,并明確使用人民幣結算。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特朗普引以為傲的“石油美元聯盟”正在瓦解。
而這個消息公布前一周,中俄在喀什聯合舉行反恐演習,還邀請了阿富汗臨時政府代表團旁觀。很明顯,中國在同時推進“能源+安全”雙線布局,而美國的勢力圈正在被蠶食。
你以為特朗普會出招反擊?沒有,他說了一句:“我們不會為別國流血。”但媒體已經炸了。
《紐約時報》寫道:“特朗普政府低估了中國整合全球南方的能力。”
《經濟學人》警告:“特朗普的單邊政策讓美歐分裂,中國反而左右逢源。”
美國內政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分析稱,“中美歐三角關系已進入重組期,特朗普正逐步失去制衡力。”
這一連串動作,等于宣判了特朗普對華緩和策略的破產,也預示著:新冷戰邏輯在分裂,美式主導秩序在崩塌。
特朗普意識到了麻煩,他希望通過關稅壓制中國,卻被中國產業升級甩開;希望通過外交孤立中國,卻被中國一帶一路和全球布局包了個圓;希望與歐洲拉伙計,結果歐盟先跳車。
所以他收回了部分對華強硬措辭,國務卿布林肯表示:“美中關系需要競爭,也需要溝通。”商務部長雷蒙多則在接受CNBC采訪時說:“關稅不是唯一選項,我們需要產業對接和風險評估機制。”
這種語氣轉變,來自一個現實:美國現在根本沒有絕對優勢可以壓倒中國。
特朗普試圖通過舊式的貿易霸權工具搞壓制,但忽視了中國產業基礎與國際伙伴的變化。如今中國對外依存度下降,“以我為主”的戰略能力增強,反擊方式也更加靈活多樣。
比如:
- 面對芯片制裁,中國通過自主研發與第三國合作,短時間實現局部突破;
- 面對供應鏈圍堵,中國用**“中亞+中東”通道打通多線出口;
- 面對金融脫鉤風險,中國加快推進跨境數字人民幣試點;
- 面對意識形態滲透,中國借助全球南方國家加強話語輸出和反話語重塑。
這些動作背后一個共識是:不主動對抗,但絕不讓步。
美國打貿易戰,中國搞高質量發展;美國打科技戰,中國建國產替代體系;美國打輿論戰,中國修好自身敘事系統。打的不是表面,斗的是實力和耐力。
所以,有評論說:中美之間,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斗而不破。
特朗普這次“軟”了,不代表局勢就輕松了,恰恰相反,這可能意味著另一場戰略較量正在悄然轉向更深層。
特朗普2.0對華政策的真正考驗,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