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國用軍艦,轟開了清朝腐朽的大門,中國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就此拉開序幕。
西方強大而又先進的軍隊壓境,清政府卻毫不在意,依舊沉迷在自己的“天朝上國”的夢想當中,即便已經(jīng)滿目瘡痍,仍在維持所謂的“面子”。
外交上不了解國際局勢,軍事上武器的全面落后,政治上腐朽的統(tǒng)治機制,清政府一次又一次地錯過“復興”的機會。
最終只能淪落為歷史中的一聲聲悲嘆。
自己堵死自己的路,屈辱歷史的淵源
1840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清政府走向沒落的起始,但事實上,早在乾隆年間,清政府就注定了要走向衰頹。
乾隆三十四年,西方列強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坐落于東方的富庶國度,當時的英國國王親自向乾隆皇帝遞送了外交信件。
當時的英國可謂誠意滿滿,他們希望與中國建立起良好的外交關系,擴大雙方之間的貿(mào)易往來。
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這是一份非常友善的外交信件,但是當時的乾隆皇帝并不這么認為。
在他的認知里,中國乃是“天朝上國”,各種物資充沛豐盈,根本不需要從國外那些“夷人”手里購買貨物。
也正是因為乾隆的這種認知,讓他更加堅定的走上了“閉關鎖國”的封閉道路。
不過乾隆皇帝自詡為“大國皇帝”,雖然心里不想同意與英國進行通商,但還是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寬容,允許英國人在“廣州十三行”進行貿(mào)易活動。
這種貿(mào)易也是有限制的,英國所賣的貨物,無論是定價還是貨幣,統(tǒng)統(tǒng)都由清政府決定,美其名曰:“保障天朝制度不亂”。
也正是乾隆對待英國的種種不公平制度,為之后的鴉片戰(zhàn)爭埋下了禍根,也奠定了清政府高傲自大的態(tài)度基調(diào)。
可以說,清政府本來有與世界接軌、走向富強的機會的,但是卻被愚昧無知的統(tǒng)治者,自己給堵死了。
其實在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清政府也有好多次機會可以實現(xiàn)“復興”,但跟以前一樣,都被自大的清政府給一一錯過了。
外交上的無知
1840年6月,因為林則徐在虎門銷煙的英雄舉動,觸動了英國殖民者的根本利益,英國遠征軍攜帶各種先進的戰(zhàn)艦、武器,抵達中國沿海。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在英國的大炮聲中,就此展開。
當時的英國軍隊,海上有各種先進的蒸汽式戰(zhàn)艦,以及最新型的艦載火炮;陸地上的軍隊也是人手一支火槍。
反觀清朝軍隊,還在使用弓箭、長槍這類冷兵器,即便軍隊有裝備火器,但那也是極為落后的火繩槍,而且還都是少數(shù)特殊部隊才會裝備的武器。
兩者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冷兵器對熱武器,就算清政府用人命去堆,都不一定打的贏。
事實也的確如此,英國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陷廈門、寧波,并持續(xù)北上,目標直指廣州。
當時的道光皇帝眼看自己軍隊無力抵抗,便派出欽差大臣琦善,前去與英軍交涉,說是交涉,其實就是“安撫”。
在道光皇帝的眼里,這依舊是一場“微不足道”的廣州事變。
即便后面英軍兵臨廣州城下,清政府前往和談,卻依舊想要維持所謂“天朝上國”的顏面,自始至終都沒有將英國看作是與之對等的國家。
英國可不會慣著你,直接從廣州撤軍,轉頭北上,目標直指北京。
1842年,英國軍隊兵臨南京城下,清政府終于意識到自己無力抵抗英國軍隊的進攻,只能“捏著鼻子”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正式打開中國國門。
不重視國家平等的外交態(tài)度,讓清政府失去了停止戰(zhàn)爭的機會,也將自己拽向了黑暗的深淵。
政治與軍事上的無能
其實鴉片戰(zhàn)爭失敗之后,清政府已經(jīng)見識到了西方國家的強大,他們完全可以像當時的日本一樣,向西方國家學習。
但清政府依舊以“天朝上國”的身份自居,皇帝所擔心的,從來都不是要如何避免下一場戰(zhàn)爭,而是怎樣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
就像《南京條約》簽訂之后,清政府沒有吸取任何教訓,反而率先想著“安撫民心,避免動亂”。
遇見外國人不滿就“送禮”;有中國人與外國人發(fā)生沖突,就先鎮(zhèn)壓中國人。
這樣雖然短暫安撫住了外國人的情緒,但是強盜的欲望是不會滿足的,他們現(xiàn)在不對你動手,只是他們不想對你動手罷了。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從1840 到1900,短短60年的時間,清政府就經(jīng)歷了三場規(guī)模巨大的戰(zhàn)爭。
而且都以失敗告終,各種各樣的賠償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即便之后到了民國,甚至是新中國時期,這些賠款依舊沒有還完。
中央集權已經(jīng)形同虛設,統(tǒng)治者日漸腐朽,政治體制徹底宣告崩盤。
清朝滅亡前夕,清政府對國家的統(tǒng)治基本只是一種形式,各地方的勢力高度自主,這就直接導致了之后的軍閥混戰(zhàn)。
除了政治上的腐朽之外,清政府在軍事上也是一無是處,幾十年的時間,基本上沒有任何進步。
就算耗巨資創(chuàng)建了當時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但是因為沒有與之配套的軍隊管理系統(tǒng),清政府空有強大的軍隊,卻無法發(fā)揮實力。
北洋艦隊成了各種世家大族子弟“鍍金”的地方,那些真正有技術有能力的先進知識分子,卻沒有一個合適的職位。
就連那些留洋歸來的學生,也面臨沒有工作的境地。
當時的清政府,已經(jīng)從內(nèi)到外“爛透了”,它的滅亡已經(jīng)成為定局。
封建制度下的皇權時代,從乾隆下令“閉關鎖國”的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開始了結束的倒計時。
參考資料:
鴉片戰(zhàn)爭——2005-06-24,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