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俄烏之間的“大決戰”就要開始了嗎?
這段時間,西方媒體有關俄烏沖突即將進入“決戰時刻”的報道越來越多,像前不久,他們就報道了朝鮮向俄羅斯運送1200萬發炮彈的消息。
而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態度也發生了重大轉變,他不僅撕下“和平”面具,還宣布向烏克蘭提供進攻性武器。
而在這樣一個劍拔弩張的時刻,俄外長拉夫羅夫的突然訪華,更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來自朝鮮的軍援
朝鮮向俄羅斯提供的1200萬枚炮彈,早已不是小道消息。
據韓國情報機構披露,朝鮮通過約2.8萬個集裝箱,向俄羅斯運送了海量武器彈藥,估算總量超過1200萬枚,主要為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的主力裝備——152毫米炮彈。
不僅如此,外媒還猜測朝鮮可能提供了122毫米、170毫米口徑的炮彈,甚至步槍子彈和火箭彈等常規彈藥。
對于俄羅斯而言,朝鮮的武器裝備援助無疑是雪中送炭。
在俄烏沖突持續膠著,俄軍面臨西方持續軍援烏克蘭的巨大壓力下,朝鮮的這批武器彈藥無疑為俄軍提供了重要的火力支援。
更令人震動的傳聞是,朝鮮可能還向俄方承諾派遣3萬名士兵,從而更好的解決俄軍“人彈雙缺”的困境。
可以說,朝鮮這樣的軍援規模,足以讓俄軍在戰場上重拾主動權。
近期,俄軍在烏克蘭東部的攻勢明顯加速,尤其是頓涅茨克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方向的推進,顯示出“春夏攻勢”的雛形。
據外媒報道,俄羅斯總參謀部已制定了夏季總攻計劃,目標可能直指烏克蘭的關鍵戰略節點。
這一計劃讓西方國家如坐針氈,歐盟和北約甚至警告,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可能不局限于烏克蘭,未來幾年或將威脅到歐洲安全。
而在這種緊張氛圍下,俄朝的深度合作無疑為俄軍注入了強心劑,也讓烏克蘭戰場的局勢更加撲朔迷離……
特朗普突然“變臉”
就在俄軍“總攻”傳聞甚囂塵上的時候,特朗普的突然“變臉”讓局勢更加難以預測。
曾以“和平”姿態示人的特朗普,7月14日宣布通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愛國者”導彈系統等進攻性武器,這一決定直接觸碰了俄羅斯的“絕對禁區”。
這一政策轉向堪稱戲劇性,此前特朗普曾多次表示要減少對烏軍援,甚至推動俄烏和談。
如今,他卻選擇向烏克蘭輸送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并威脅對俄羅斯實施高達100%的二級關稅制裁,意在切斷俄方的經濟命脈。
特朗普的這一舉動,顯然是對俄軍總攻威脅的直接回應。
俄烏沖突自2022年爆發以來,烏克蘭一直是美西方的“代理人”,而俄軍的持續推進讓西方陣營不得不“攤牌”。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的決定可能源于國內政治壓力和北約內部的協調需求,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俄軍在戰場上的步步緊逼,讓美西方無法再保持“隔岸觀火”的姿態。
烏克蘭儼然已成為美俄博弈的終極戰場,而特朗普的“殺招”,無疑將沖突升級的風險推向了新高度。
而就在這關鍵時刻,拉夫羅夫的訪華之行,為這場危機增添了新的變數……
拉夫羅夫緊急訪華
7月13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抵達中國,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并與中國外長王毅舉行會談,重點討論俄烏沖突、能源合作及與美國的關系。
拉夫羅夫此行緊隨其訪朝行程,顯示出俄羅斯在面對西方圍堵時,急需與友好國家“戰略對表”。
雖然沒有證據顯示俄羅斯向中國提出軍事援助請求,但俄方顯然希望通過此次會談,獲得中方在政治、外交和經濟上的更大支持,以應對美西方的全方位壓力。
畢竟,以俄羅斯現如今的整體實力,其實很難獨自應對來自美西方的全面制裁和圍堵。
拉夫羅夫的訪華,不僅是為了尋求戰略支持,更是在為俄羅斯的下一步行動探尋空間。
結語
大國間的角力正在從幕后走向臺前,烏克蘭戰場的每一步進展,都可能牽動全球局勢的走向。
但無論怎么講,和平依然應該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衷心的希望俄烏沖突的各個參與方能夠回歸理性,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分歧,避免局勢的進一步升級和惡化。
參考資料
極目新聞:《王毅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025年7月13日
新華社:《特朗普以“嚴厲”關稅威脅俄羅斯50天內達成俄烏協議》2025年7月15日
央視新聞:《“北約掏錢” 特朗普稱將向烏克蘭轉售最先進武器》2025年7月1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