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咱們國家人口有14億,美國不到4億,俄羅斯才1億多,除了這兩年迎頭趕上的印度之外,我們的人口一直是妥妥的世界第一。
按理說作為人口大國的我們在人口這方面應該有絕對的自信,可為什么這兩年國家和媒體都一直在唱衰中國人口發展,甚至有人已經開始有了未來用工荒的言論了呢?
人口明明世界第一的我們咋還愁得慌?
這幾年為了刺激人口國家可真的沒少想辦法,放開了生育政策,好多地方為了鼓勵年輕人生孩子都給補貼了,可現實卻是大家越來越不愿意生孩子了。
其實國家焦慮是有原因的,先來看看我們的國家人口結構,2023年,我國人口首次負增長,這比之前預測的早多了。生育率更是核心問題,學術上說生育率得達到2.1才能穩定人口,可咱現在只有1.09左右,大城市更低,北京上海這些地方的生育率都快跌到0.7了,全球都排倒數。
這跟我們之前的生育意愿是完全相悖的,上世紀70年代平均每個婦女生6個孩子,當時專家認為如果再不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未來的我們將會陷入糧食饑荒,可沒想到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我們的生育率就一路降到現在這程度,人類歷史上都少見這么快的下降速度。
快速下降帶來的問題也確實不少,最明顯的就是老齡化,現在咱國家65歲以上老人超過2億,占總人口六分之一,和美國差不多。
可人美國是發達國家,人均GDP高,財政還能頂的住壓力,咱可就是實打實的未富先老了,就連我們的鄰居日本韓國都是成了高收入國家后才進入老齡化的,至少政府有足夠財力搞社會保障,咱們國家的人均GDP比他們低,卻要扛著更重的老齡化壓力。
勞動力也是個大問題,以前都說我們最不缺的就是人,發展靠的就是充足的青壯年人口,可現在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勞動人口從2012年開始減少,每年平均少400萬左右。
一開始可能感覺不明顯,但這么多年累積下來,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要知道咱們可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中國也是世界知名的制造業之王,要想保住這個地位,我們就得有足夠工人給世界供貨,所以這些年延遲退休年齡只不過是無奈之舉而已,可這種政策只能治標不治本,勞動力質量下滑是難免的。
而且人口下滑對房地產的影響也非常大,房地產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大引擎,這個房子造出來以后是要住人的,現在大家不愿生孩子,對房子的購買需求就降了。
不管是恒大的爆雷還是碧桂園這些房企遇到的困境,其實就是人口變化的必然結果。
美國和俄羅斯的情況跟咱們不一樣,雖然美國的老齡化嚴重,但是現在美國的人口還是在增長的,一方面國內生育率不低,另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移民涌入,光合法移民每年就有100萬左右,這些可都是實打實的高素質人群。
現在的美國根本就不愁人口的未來問題,特朗普現在還在拼了命的打擊非法移民,想方設法的減少移民涌入的速度,所以美國在這方面是天然占有優勢的,這種本土生育+大量移民的模式讓美國人口結構比較年輕,雖然65歲以上人口占比不低,但核心勞動年齡人口占六成左右,未來30年還能基本保持穩定。
更何況美國還能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硅谷約60%的初創企業都是移民或移民后代創建的,這人才集聚效應是咱們真的比不了的。
俄羅斯雖然在某種意義上也有人口危機,預期壽命不高,生育率也低,但人家國土面積比咱大得多,人口才是咱們的十幾分之一,俄羅斯是典型的資源富國,光靠賣石油天然氣就能賺錢,雖然這兩年受戰爭影響資源出口也跟著下滑了不少,那好歹人家是可以維持正常生活水平的。
這么看來咱們既沒美國那吸引人才的能力,也沒俄羅斯豐富的資源,還得在14億人口規模上搞現代化轉型,這在人類歷史上可沒先例,所以我們的難度絕對是地獄級的。
人口紅利這大腿以前多給力?
至于說人口對國家的重要意義,除了剛才說的那幾方面之外,我們國家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口紅利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絕對算得上是大腿級的存在。
以前咱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制造業成本低,全世界都來我們國家買東西,出口那叫一個火爆,GDP蹭蹭往上漲,改革開放幾十年我們就是靠著充足的勞動力從一個農業大國一步步成了世界工廠,多少工廠開起來,多少人從農村到城市打工,勞動力就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所以很多專家都認為我們國家能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口紅利功不可沒,現在我們的糧食儲備,我們的工業基礎,最根源的就是因為我們擁有足夠的勞動力,而且我們的勞動力不僅數量多,而且成本低,企業用工成本不高,利潤就上來了,然后企業就可以擴大生產、投資研發,整個社會經濟形成良性循環。
到現在人越來越少了,我們的人口紅利自然就會發生變化,但如果說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了,那還是有點太過悲觀了。
其實一個年代有一個時代的玩法,人口紅利的內涵也在變,以前看數量現在更看質量,現在我們國家的教育水平跟之前比不知道高了多少,國民素質顯著提升,這就為人才紅利打開了增長空間。
現在咱不是光靠人多干活,而是靠更多高素質人才搞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現在華為、騰訊這些高科技企業,靠的就是大量的技術人才,他們創造的價值可比單純的體力勞動高多了。
而且人口紅利不僅要看增量,還要看存量,現在老年人也不是光在家待著了,好多老年人刷短視頻、網購,自己當網紅做電商,1.7億老年網民給互聯網注入新活力。
現在國內中老年文旅年消費超7000億元,在線教育人群約3500萬,馬拉松參賽者里中老年人也越來越多,未來中國社會銀發經濟絕對是一個超級大的市場,只要用好了完全能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國家這些年也一直在想辦法延續人口紅利,出臺了好多支持養老服務、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就是要把人口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雖然現在國內面臨少子化和老齡化的挑戰,但咱有14億人的基數,只要把人口質量提上去,把存量資源用好,人口紅利還是能續上的。
生娃政策像推繩子?
不過歸根到底還是要解決生育難題,以前搞計劃生育限制生育效果那叫一個明顯,說不讓多生大家就真的少生了。
可現在反過來鼓勵生育好多人卻沒了生育意愿,這就像貨幣政策里的推繩子效應,拉繩子時很容易可想往前推就使不上勁了。
為啥現在大家不愿生孩子了呢?以前咱們還是處于農業社會,多生孩子多勞動力,多子多福是幾千年的傳統。
到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后工業化時代,生育成本直線上升,養個孩子從奶粉、尿不濕到教育、買房樣樣都要錢,現在養娃可不是吃飽穿暖就行,得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一套學區房更是壓得不少家庭喘不過氣。
生娃的機會成本也高,年輕人要考慮事業發展,女性擔心生育影響職業晉升,這些現實問題讓好多人對生娃望而卻步。
其實這就是獨屬于我們國家的馬爾薩斯陷阱,工業革命前人口增長超過生活資料供給,只要人口過多就會引發饑荒、戰爭問題。
但現在咱們的情況有點不一樣,雖然生產力高度發達,不存在生存危機,但是生育意愿卻在自動衰退,這就是新時代的馬爾薩斯陷阱,如果生育率持續走低,人口塌方可能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可能陷入中收入陷阱。
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實施了近半個世紀,當初是為了解決農業社會人口爆炸的問題,推動工業化進程,從現狀來看這個政策是成功的。
可是政策也帶來了巨大的副作用,從人口紅利到人口負債的轉變速度之快讓人咋舌,現在國家面臨深度老齡化,生育后代還要撫養老人,雙重經濟壓力讓很多家庭不堪重負,這又進一步抑制了生育意愿,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再看看咱國家的大國經濟效應,以前靠的是龐大的基礎設施×14億人口形成的規模經濟,人口多市場大勞動力充足,可如果人口塌方,這種規模效應就會反向作用,市場需求萎縮勞動力短缺,對經濟的沖擊可能是杠桿化的塌縮。
結語
面對這些問題,咱們該咋辦呢?我覺得重中之重是把鼓勵生育真正納入基本國策,像當年搞計劃生育一樣進行全民動員,出臺更有力的支持政策,各地加大生育補貼、完善托育服務、減輕教育醫療負擔,讓年輕人敢生、愿意生。
還要想辦法把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國民素質,讓更多高素質人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最重要的是讓老年人充分發揮社會的作用,不要把老年人看成負擔,其實他們更應該是寶貴的資源。他們有消費能力,也有參與社會的意愿,發展老年教育、老年文旅產業,既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又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