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記憶依賴于重復利用、重疊和適應,而非固定數量的存儲點。
你可能會用盡手機的存儲空間或塞滿電腦硬盤,但你能用盡大腦中的記憶空間嗎?
盡管在考試前或工作截止日期前熬完夜后,你可能會感覺腦子不夠用,但神經科學家表示,對于一個典型的健康大腦來說,記憶容量并非固定不變,也并非輕易就能耗盡。
波士頓學院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伊麗莎白·肯辛格(Elizabeth Kensinger)說:“大腦能存儲的信息量沒有實際意義上的上限。記憶可被視為大腦用來理解當下、預測未來以及支撐未來學習的數據。”
這是因為大腦并非將記憶作為孤立文件存儲在某一個特定的神經細胞中。相反,一段記憶是分布在一群被稱為記憶印跡(engram)的神經元上的——這是一組相互連接、散布在大腦各區域的腦細胞。神經科學家將這種模式稱為分布式表征(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即一段記憶記錄在多個神經元上。每一個單獨的腦細胞都參與許多不同的記憶。
以一段記憶為例,比如你12歲的生日派對。它并非存儲在一個單一的精神文件夾中。氣球的顏色、蛋糕的味道、朋友們唱歌的聲音以及興奮的感覺,都會激活不同的感覺和情緒中心 —— 你的視覺皮層、味覺皮層、聽覺系統和情緒處理區域。這些區域以特定的模式協同激活,這種神經活動模式就存儲了這段記憶。當你后來回憶起那次派對時,你就是在重新激活這個模式。
這種方法具有顯著優勢。因為神經元可以參與無數種組合,大腦就能編碼海量的記憶。肯辛格指出,相關的記憶具有重疊的模式,這有助于我們進行概括和預測 —— 許多神經科學家認為這正是記憶存在的原因。而且,即使少數神經元受損,記憶可能仍然可以恢復,因為它并非只存儲在一個地方。
西北大學神經科學教授保羅·雷伯(Paul Reber)解釋道,分布式表征是賦予大腦巨大記憶容量的部分原因。由于每個神經元都參與涉及重疊神經元的許多記憶,可能的組合數量呈指數級增長。
為什么我們無法記住所有事情?
如果大腦不受記憶空間的限制,為什么我們不能記住所有事情呢?這是因為大腦的記憶系統運行速度遠低于生活事件發生的速度。雖然信息不斷涌入,但只有一小部分能進入長期存儲。
雷伯建議將記憶想象成一部僅能發揮10%功能的攝像機;我們只能記住我們經歷的大約十分之一的特定事件、經歷和遭遇。
那些確實進入我們記憶系統的信息,會逐漸沉淀為持久的、可供長期使用的記憶。這個過程被稱為鞏固(consolidation)。
雷伯告訴我們:“存儲過程才是真正的瓶頸,而不是你擁有的總存儲空間量。”
是什么決定了我們記住什么、忘記什么?
在任何特定時刻,海量信息都通過我們的感官涌入大腦,但我們并不需要記住全部。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莉拉·達瓦奇(Lila Davachi)指出,人類記憶的進化目的并非為了完美無缺地回憶。我們的記憶系統是為了生存而進化的,因此我們會優先記住那些有用的東西,以便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和行動。
達瓦奇告訴我們:“記憶系統的構建目的,是只編碼那些具有適應性和必要性的信息。”
“我們碰巧在這方面變得如此擅長,以至于擁有了額外的儲備,使我們能夠回憶起大學時代發生的事情,”達瓦奇說。“這并非適應性的。我認為我們并不需要它。為什么我們的記憶系統要保留這些?嗯,這可能只是個意外。”
肯辛格解釋說,大腦處理和記憶信息的方式有其效率考量。“當類似信息反復出現時,”肯辛格說,“大腦往往會從存儲具體細節轉向存儲更概括的內容或信息的圖式(schema)。這是一種高效的信息存儲方式。”
想想你開車去學校或上班的經歷。你不會記得每一次行程,因為大多數都相似。你不會把每次開車都當作單獨的記憶存儲,而是回憶起大致的體驗。肯辛格補充道:“大腦往往只會在某次駕駛中有特別的事情發生時,才會存儲其具體細節,比如某條路被淹了,或者你僥幸避免了一場事故。”
總結
我們的大腦遠非空間耗盡,而是不斷重塑我們所知的一切,以幫助我們適應、預測和學習。所以,下次你忘記把咖啡杯放在哪里時,不必擔心;你并沒有用盡存儲空間。很可能你的大腦只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記住。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