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份“必須放棄烏克蘭”的機密報告,不是什么臨時起意,而是系統崩塌的前兆。
不是不想幫,是實在幫不起了。關鍵句是那句:“美軍無法在歐洲、中東和亞洲三條戰線上同時進行軍事介入。”——這句話一旦成立,那烏克蘭,不是首選,而是犧牲品。
說白了,美國不是放棄烏克蘭,是在保住自己能打的最后一張牌
我們別忘了烏克蘭這仗從一開始就是“代理人戰爭”的范本,烏克蘭拼命打,西方坐著掐指一算成本收益。但這年頭,算賬已經不夠了,連賬本都快沒了。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這波“愛國者防空導彈”大調頭。烏克蘭那邊還在哀求援助,美國卻直接從波蘭邊境抽走系統,轉頭送去以色列,這不是偶發,這是戰略調整。這事去年還可以當成“戰術靈活”,現在看,就是“資源分配優先級”。
現在問題的重心早已從“烏克蘭還能不能贏”變成“美國還能不能撐”
Axios那邊列出的數據很扎實:洛馬的“愛國者-3 MSE”導彈,年產量650枚,按烏軍這種消耗速度,頂多夠撐兩個禮拜。美國即便砸錢擴產,也要到2027年才能勉強跟上節奏。問題是,俄軍現在一天投放的無人機和炮彈,數量已經是美歐供給的五到十倍,這仗不是靠“先進裝備”贏的,是靠“工業動員”堆的。
而俄羅斯這邊,靠伊朗的無人機技術、朝鮮的炮彈產能,再加上本國“戰時經濟”模式,打出了一個完全不對稱的后勤能力。1200萬枚152mm炮彈這個量級,28,000個集裝箱從遠東進戰場,這已經不是“供應”了,是“灌場”。
所以別再幻想“戰爭能逆轉”,現在是美國在權衡,亞洲才是主戰場
你看美國副防長科爾比和他的團隊,已經說得非常明白:就算得犧牲其他地區,也要把資源集中到對抗中國上。這不是喊口號,這是從戰略評估里結出來的硬結論。你說俄烏打下去會怎樣?也許某一天就變成“韓國模式”,前線停火,戰場凍結,烏克蘭成了一塊巨大的緩沖區,沒人愿意接手,也沒人能處理。
但亞太不一樣。對美國來說,亞洲的博弈是未來50年的命門。如果說烏克蘭是個“戰術負擔”,那臺灣問題、第一島鏈,那就是戰略底線。
這也是為啥以色列只要一喊,美國就二話不說把武器調走——因為以色列是中東的“錨點”;同理,日韓澳臺是西太平洋的錨點,不能動。而烏克蘭,雖然現在打得轟轟烈烈,但不是錨,是浮標,隨時能放。
總結一句話:西方不是沒力量,而是優先級重新排了隊
現在是個什么局面?美國手里只有一口氣,得想清楚怎么喘才能活下來。美軍這個“放棄烏克蘭”的報告,不是軟弱,而是選擇題。
選錯方向,是輸;選對方向,才能“戰略收縮”,穩住大棋盤。
對中國來說,這恰恰證明了“持久戰”的力量——拼的不是誰先贏,而是誰最后還站著。而這場全球博弈,才剛剛熱身。
別急著喊“勝利”,也別看熱鬧。這份機密報告,其實是在告訴所有人:下一輪,東亞才是焦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