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在倫敦陰冷的霧霾中,英國醫生們正受困于一種導致兒童骨骼畸形的神秘疾病。直到1922年,美國生物化學家埃爾默·麥科勒姆在鱈魚肝油中分離出一種生物因子,發現其可有效應對佝僂病,并將其命名為“維生素D”。
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佝僂病的病因之謎,更開啟了人類對維生素D3——膽鈣化醇長達百年的科學探索歷程。時至今日,隨著維生素D3的多種功能陸續被科學證實,它已從單純的“抗佝僂病因子”,躍升為維系骨骼堅固、調控免疫平衡、影響代謝穩態、甚至觸及神經與精神健康的“健康多面手”。
換言之,隨著人類對維生素D3認識程度的加深,全球營養健康產業的格局正在被重塑。
從骨骼守護到健康多面手
維生素D3的本質已經超越了傳統維生素的定義,它是一種在體內轉化為活性激素的前體物質。當紫外線B波段穿透皮膚,7-脫氫膽固醇分子結構就會發生光解反應,轉化為維生素D3原,經體溫作用最終形成維生素D3。
因此,勤曬太陽是人體獲得維生素D的重要途徑,約占人體所需維生素D的78%-80%,維生素D3又被稱為“陽光維生素”。
不難發現,這一生物合成鏈條是自然進化賦予人類的精密光化學工程。但在缺乏陽光的環境下,膳食與補充劑就成為人們日常補充維生素D3的關鍵途徑。
科學研究發現,維生素D3的核心生理功能通過維生素D受體介導,這一受體遍布于全身60多種組織細胞當中。其中,最經典的作用表現為促進腸鈣吸收的分子機制:活性維生素D與腸道細胞核受體結合,觸發鈣結合蛋白基因表達,形成鈣離子轉運通道,從而保護人體骨骼健康。
然而現代研究揭示,維生素D3的作用遠不止于此。在免疫前線,維生素D3是T細胞活化的調節器,能夠抑制過度炎癥因子風暴。《英國醫學雜志》薈萃分析指出,維持充足維生素D水平還可以使急性呼吸道感染風險降低12%。
在代謝領域,哈佛大學團隊發現脂肪組織中,維生素D受體信號通路與胰島素敏感性存在顯著關聯。
腫瘤學研究則顯示,維生素D3通過調控細胞周期蛋白抑制異常增殖,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數據顯示,血清25(OH)D濃度>40ng/ml人群的結直腸癌發病率降低67%。
時至今日,缺乏維生素D3正在全球范圍內成為靜默上演的流行病。要知道,季節更替、氣候轉變、空氣污染、地理位置等,都會對人的日光照射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皮膚色素沉淀、涂抹防曬霜、穿防曬衣等都會顯著干擾維生素D的合成。
與此同時,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現代人在室內活動居多,缺乏維生素D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據統《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統計,國內僅有14%居民的維生素D3水平在正常的范圍內。
其中,老年人、孕婦都是維生素D3缺乏癥的高危人群。2015年,中科院(上海)營養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驗證了這一觀點:北京和上海兩個地區中,50-70歲中老年人群中維生素D3的缺乏人數占比為69%,維生素D3不足者占比為24%,兩者相加總量超過了90%。
是以,全民補充維生素D3刻不容緩。但如何補充?普遍認為,補充維生素D3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通過日光中紫外線照射皮膚,由皮膚內7-脫氫膽固醇轉化而成;第二,通過食物攝入獲得。
研究發現,食物中的維生素D3主要存在于肝、乳以及蛋黃中,其中魚肝油中維生素D3的含量最為豐富。是以,從魚肝油中獲取維生素D3成為十分重要的膳食補充手段。
時至今日,維生素D3市場已從單純的疾病治療藥物,裂變為一個橫跨藥品、膳食補充劑、功能食品、個人護理及診斷服務的龐大健康產業生態系統。
從魚肝油到精準營養
實際上,伴隨著維生素D3膳食補充劑的演進和改變,也折射出了人類工業化與科技進步的文明歷程。
19世紀后期,德國藥劑師將腥臭的魚肝油灌入膠囊當中,從而誕生了歷史上最早的維生素D補充劑。
1930年代,德國科學家溫道斯拆解了維生素D的化學結構并實現人工合成,這項獲得諾貝爾獎的突破使規模化生產成為可能。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牛奶中強化維生素D的國家計劃使美國佝僂病發病率從80%驟降至接近消失,創造了公共營養干預的典范案例。
時至今日,現代產業已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維生素D3產業鏈。其中,上游原料領域中呈現出雙軌道發展態勢:從羊毛脂提取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生成D3結晶,占全球原料供應的85%;從地衣提取的植物源D3滿足素食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中游制造聚焦劑型創新,不斷進行產品升級。從傳統油劑到微囊化粉末,從舌下速溶膜到透皮貼劑,以技術創新來解決生物利用度不高的痛點難題。
下游產品線則分化出了藥品級、保健食品、功能食品以及動物營養4大矩陣。據統計,全球維生素D3原料市場年復合增長率穩定在6.5%,2023年市場規模突破16億美元,預計2029年將達到14億元。中國是最大的生產國,約占全球產能的68%。
在“健康中國2030”及全球“預防為主”的健康戰略轉向下,普羅大眾對維生素D3的認知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今天,補充維生素D3已經超越了個體健康的管理范疇,全面提升為全民健康素養的持續深化。
與此同時,隨著消費市場的不斷躍升與覺醒,正催生出多元產品形態。不過,傳統維生素D3補充劑仍占據60%左右的市場份額,但食品強化領域增長呈現出迅猛態勢。比如,在母嬰消費市場中,維生素D3滴劑正成為新生兒標配,銀發族群則更偏好鈣D復合制劑。
在此背景下,個性化營養正在重構產業邏輯,基于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性檢測的定制方案開始進入高端市場,預示營養干預將進入“精準營養時代”,以“精準營養”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個性化的健康需求。
今天,當維生素D檢測相關數值出現在越來越多人的體檢報告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生物標志數據的普及,更是公眾健康認知的迭代和升級。
時至今日,在以“預防為主”的全球健康戰略轉向下,科學合理的補充維生素D3已經成為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的重要主抓手之一。不難發現,在這場健康革命中,科研實力才是“硬通貨”。未來可見的是,率先實現技術革命創新者將占領市場高地。
參考文獻:
1.Eyles DW.Distribution of the vitamin D receptor and 1α-hydroxylase in human brain.2005.
2.Adrian R Martineau.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o prevent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2017.
3.Kong J.Adipose-Specific VDR Deletion Leads to Hepatic Steatosis by Disrupting Fatty Acid Homeostasis.2018.
4.Na SY.Vitamin D and Colorectal Cancer: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