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網評
7月1日下午,來自廣東深圳的盧女士一家乘坐高鐵從太原抵達大同。在列車上,孩子將兒童手表裝入干凈的紙質垃圾袋中玩耍,下車時不慎遺忘在列車上。出站后,盧女士向大同南站派出所求助。兩名環衛工人徒手在垃圾堆中翻找,4個多小時后,終于在堆積如山的垃圾中找到丟失的兒童手表。事后,盧女士曾發紅包感謝兩位環衛工,但被婉拒。報道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一塊兒童手表并不值得花費如此人力物力尋找。(7月14日《中國青年報》)
兩位環衛工人在高溫下翻找8噸垃圾,耗時4小時為外地游客找回丟失的兒童手表,有人稱贊其熱情質樸,也有人質疑“有必要嗎”?在道德與理性的碰撞中,我們更應看到:環衛工的善意值得感動,但他們的勞動更需被尊重。
環衛工翻垃圾堆尋失物的場景,總讓人心頭一暖。他們戴著口罩、手套,在堆積如山的垃圾中徒手翻找,汗水浸透工裝,只為幫助他人挽回損失。這種“干著最臟的活兒,展現最美的心靈”的對比,確實令人動容。但網友“有必要嗎”的質疑并非毫無道理——當失物價值與勞動付出形成巨大反差時,人們難免思考:這是不是對環衛工勞動的過度消耗?在理性視角下,幫助尋物并非他們的職業義務,而是超越職責的善意。正因如此,感動之余更需清醒:給予幫助是情分,不幫亦是本分。
尊重環衛工的勞動,首先需要失主與公共管理部門的“補償”意識。當市民誤將貴重物品當作垃圾丟棄,環衛工為尋物付出的工時與精力,不應被一句“謝謝”輕易消解。失主主動給予紅包被婉拒,但這不代表無需補償。參照工時標準給予適當報酬,或送上實用禮物,既是物質回饋,更是對勞動價值的承認。公共管理部門更應建立機制,將此類特殊情況納入考量,避免因個案影響整體工作。唯有雙向奔赴的尊重,才能呵護善舉的可持續性。
尊重還應體現在日常對環衛工的善待與體恤。社會總將“環衛工人最可敬”掛在嘴邊,卻常忽視他們勞動的艱辛。少一份亂扔垃圾的隨意,多一份垃圾分類的自覺;少一句對職業的偏見,多一次平等的問候——這些細微之舉,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
環衛工的善意是城市溫度的刻度,但溫度不應以透支他們的勞動為代價。面對“有必要嗎”的質疑,最好的回應不是道德綁架式的“必須做”,而是用尊重與補償構建良性互動:讓善意不被過度消耗,讓勞動得到應有回報。唯有如此,才能既守護“熱心助人”的道德導向,又維護“勞動尊嚴”的理性價值,讓城市在溫暖與秩序中和諧前行。(寧夏新聞網特約網評員 木須蟲)
來源:寧夏新聞網
編輯:謝丹 監審:鄒煒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