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當今社會的離婚率高居不下?為什么好像周圍的單親媽媽越來越多了?
看到一個博主的觀點:
“如果你是一個收入不錯經濟獨立的女生,那么你只要沒找到那個對的人,大概率嫁給誰都會離婚。”
“因為現在的你,已經不肯為了錢去受哪怕一點委屈了。”
這位博主舉出了最直觀的例子:
娛樂圈的女明星們婚姻為什么這么不穩定,常常結完又離離完又結,好像根本不會像普通人那樣擁有一個長期平穩的婚姻關系?
這就好比平時在外面上班,你不需要養家養貸,又存了些足夠自己活一陣子的小錢;
那么你在工作崗位上但凡感受到了一點不順心,就會立馬辭職走人。
為什么?為的就是“底氣”二字。
你不需要去看任何人的臉色,因為你有自己的退路。
你不用忍受暴躁的領導、不用忍受冷漠的另一半、甚至不用在意催你結婚的父母。
底下網友們的評論也是五花八門、引人共鳴。
“巨窮和巨富都不用結婚,一個是沒必要,另一個也是沒必要。”
“還是那句話,世俗的成功讓人自由。”
單親媽媽的增多,根本就不是單純的個人選擇或者思想進步問題,而是整個社會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的證明。
因獨立而減少的依賴
為什么老一輩人的婚姻總是非常穩定?為什么現代人總是輕易就覺得“不再愛了”?
社會心理學教授伊娃·伊洛思在《愛的終結》一書中,向我們直觀地展示了18世紀以來人們“離婚觀念”的變化。
如果將離婚和社會文化因素相聯系,社會學家們很容易就發現了一個顯著的事實:
20世紀前期,人們闡述的離婚原因大多是客觀事實:酗酒、賭博、出軌。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離婚的原因逐漸變得主觀化,與情感聯系更加緊密:越來越冷淡、忽視我的話、感覺對方不成熟。
社會學家史蒂文·拉格爾斯曾說:“傳統的婚姻受制于社會規范,現代的婚姻則取決于個體對于幸福最大化的理性判斷。”
與此同時,另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數據同樣不得不出現:
在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女性都變成了離婚的主要發起方,且女性就業率的增加,會顯著增強其提出離婚的概率。
因為在兩性之中,女性作為情緒情感豐富、傾向于以愛情為基礎締結婚姻的那一方,她們會減弱婚姻的工具性,大幅提升情感慰藉在其中的比重。
而與之相對的,一旦婚姻失去了情感慰藉的作用,她們也只面臨著兩種結果:
1.沒有獨立生存能力——忍氣吞聲;
2.有獨立生存能力——帶著孩子離開。
對于很多母親來說,單親生活早就不是什么無奈之下跳進的火坑;
主動結束不健康的婚姻或者“去父留子”,是一種基于自信和充分底氣的多元化選擇。
創傷的泛化和現實困境
那這個時候或許有很多人心中產生了疑問:
“單親媽媽總歸是辛苦的,為什么她們不再嫁了?”
“怎么只有單親媽媽,卻很少聽說單親爸爸呢?”
記得過年時和一個已婚已育的朋友出來吃飯,她喜歡川菜湘菜,特別能吃辣。
可是這一次她帶上了自己三歲大的兒子,坐在湘菜館里挑挑揀揀,最后十分抱歉地說:“要不還是換一家吧,沒什么孩子能吃的菜呢。”
真正開始吃飯之后,她幾乎顧不上敘舊和聊天,只手忙腳亂地喂孩子吃飯、給孩子擦嘴、帶孩子上廁所。
離開餐廳后,其他朋友提議說想去看看電影逛逛街,而這個媽媽卻著急告辭,說孩子要睡午覺,不能在外面耽誤。
不論離婚與否,孩子永遠是最能拴住媽媽的一個因素。
或許我們能從這個小小事例中看出,單親媽媽有很多基于現實的無奈困境;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她們把生活的重心完全轉移到了孩子身上,根本沒辦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展開一段新的戀情。
與此同時,離婚這樣的失敗經歷可能會導致這些單親媽媽出現創傷的泛化(將個體特質推廣至全體)。
特別是有著“喪偶式育兒”經歷的媽媽們,雖然她們沒有離婚,但“事實性單親”的概念已經走入了大眾視野,她們所面臨的困境更加不容忽視。
既然婚姻內也是獨自育兒,婚姻外也是獨自育兒,那么婚姻存續和單親好像也就沒有了什么區別。
從“單打獨斗”到“集體互助”
在傳統觀念看來,單親似乎一直是一個被污名化了的群體:
女的被認為是出軌養了私生子、貪圖離婚后分得的財產、沒有能力卻想要自由等等;
男的則被認為是對妻子不好導致對方扔了孩子跑路、或者有一些不良奢好讓家庭無以為繼等等。
但在當今時代,那些在老一輩眼里“被戳死脊梁骨”的行為很多都在大眾眼里變得平常化;
單親媽媽的心理負荷大幅降低,只要靠著自己的雙手生活,就沒人能夠再指責什么。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當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集體心理資本”。
集體心理資本指的是組織或者群體中的成員經歷一些良性互動和相似經歷后,所共同形成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
它不是個人心理資本的簡單復制,而是對于團體心理資本的一種整合。
像是互聯網上很多的寶媽類的短視頻、聊天社區中的“單親媽媽互助社群”等等,就能夠提升整個群體的整體韌性。
成員之間相互分享育兒經驗、生活方式、舔舐過去的傷口,形成了一種“我們不是孤島”的歸屬感。
當婚姻不再是生存的必需品,即便帶著孩子,“不將就”也成為了一位獨立女性基于自我需求的最真實的回答。
當今社會的思想和制度已經足夠包容,而我們也要摒棄過去的認知,用更加開放的視角去看待這樣的生活方式,減少對于單親母親的負面化標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