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這東西懸乎的很。科學家被蘋果砸了腦袋想“為啥蘋果是向下落”是思考。
ICU里的病人天天擔心是下多少層地獄也是思考。話說國人非仙上不了天庭吧?
看了某個新聞尋思:咋就成了這樣?也是思考。
甚至有人思考:蘋果為啥就砸你牛頓?牛頓腦子一定不好用咋不咋不知道躲呢?
愛英斯坦和霍金一個覺得“上帝不可能擲籌子”,一個覺得“上帝就不擲籌子?”也是思考。
如果說人與其他生物的區別是什么?可能就是思考的內容和思考后的行為的區別吧。
動物會思考,我去哪里找點吃的,喝的?吃飽喝足了就躺著。沒錯我就是在說我家那只正在嘗試趴在我的鍵盤上阻止我,用以表達抗議的貓。
人會思考吃的喝的如何獲取,并通過學習,練習來穩定的獲取食物。吃飽喝足就可以思考吃的喝的哪里來的?如何才能獲取更多的吃的喝的。
這種思考與現實互動起來,特別是思考之后再通過實踐獲取了更多的吃的喝的之后。
那種,那個地方每年都有很多果子。每年野牛,斑馬都到這個小水洼來喝水這樣的竅門就被歸納出來了。
竅門的積累又誘發了新的思考,新的實踐。
最可怕的是有了文字之后這種思考就出現了“集約化”和“繼承性”。老頭想不明白沒關系,孩子接著思考,思來想去子子孫孫無窮盡呀。
不思考就子子孫孫受苦難,循環往復無窮盡呀!窮盡!
這思著,考著就成了學問。思是分析,歸納。考就是價值評定。
這有關思考的最著名的兩門學問就是:科學、哲學。
科學負責分析、歸納客觀世界的發現和規律;那些可以用于預測未來,用于指導改變世界的實踐的規律。
哲學負責反思,將人們的思考歸納出更普遍適用的方法和規律,并對發現的現象和現象的內涵進行價值評判。
評判這么高大上的詞其實就是吵架。吵贏了就是對的,吵輸了自己都覺得不對就放棄了,就是被放棄的。不輸不贏就找新的理由繼續吵唄。
文化人的事,不興動手就是了。
文化人吵架引經據典,妙語生花那是相當的精彩。砸吧嘴......
哲學圈有這么一批人呀,從17世紀的“科學革命”之后就盯上科學家這群人了。整天就在想“唉,這群人咋就這么聰明呢?這群人怎么發現這些理論的呀?這群人怎么發現“氧元素”的呀?這幫人都在吵什么呀?為什么這個科學工作者就不吵了,認可對方的結果了呢?另一幫人怎么就用這個科學家的發現創造出了如此精妙的東西?”
哎呀,生活怎么就在這些奇怪的人群的工作指導下越來越好了?各種新奇的好用的東西怎么就一骨碌,一骨碌地冒出來了呢?
哎呀,哎呀,這個智能手機怪好用的。這里面女娃娃怪好看的嘞。把你嘴邊的哈喇子擦了!!!!(來自生命中重要之人的咆哮。)
這么一群研究科學家群體的人經過幾百年的研究,有沒有研究出什么來呢?
你別說還真就研究出點東西來了。將科學家的工作方式,方法;分析,歸納總結出了一套方法論和思維方式。
這就是哲學領域的最新學派:科學哲學學派。
他們不光分析、歸納科學家群體的工作方式;組織方式,還考慮他們內部如何對工作結果進行評判和如何將科學家們的科學結果和工作方式應用在工程實踐中。
初步的了解來自于2003年斯坦福大學的哲學副教授,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副教授彼得·戈弗雷?史密斯的《科學哲學導論--理論與現實》。
為啥把他的頭銜都寫出來?為了提高這本書的B格和價值呀。
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興趣去閱讀呀!
也不知道這么多年,這哥們是不是“非升級走”了,還是轉正了。嘻嘻
那啥,我找到這本書的沒有中文版。而且這本書麻煩的很,專業詞匯一大堆;直接讀那個累呀。于是我就懶了一下,薅過AI來做了個注釋中文版。
如果你感興趣,從下面的鏈接獲取中文注釋版: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VBJQQiZzmZ3r48uWIcjhPQ?pwd=pck9
提取碼:pck9
這本書第一章到第十章回顧哲學圈因為科學革命而遍地開花的科學工作,科學發現都在討論些什么,又是如何隨著科學發展、演進而發展的。從第十一章開始到第十五章介紹20世紀最新的哲學思想和哲學圈都吵了那些有價值的駕。
雖然我為注釋這本書花了半個月,但是支持白嫖。
只要能讓你在虛假信息滿天飛的;到處都是宣泄情緒的信息中能活的舒服點就行。
愿你的思考明照日月。愿你生活幸福。
最然這段文字不怎么正經,放心,這本書很正經。認真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