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漢正街最初的起源是明朝成化年間的漢江改道后,這片區域最初是長江與漢江交匯處的江邊的灘涂地,因為此地相對比較避風,于是長江漢江的過往船只就紛紛的在灘涂地處進行集結停靠,天長日久,人來人往,竟然帶動了商貿興起,逐漸形成街巷網絡。 當地史志《夏口縣志》 就記載了漢正街的雛形可追溯至明代,當時的漢口(武漢三鎮之一)已具備商業基礎。漢正街的名稱是怎樣來的呢? ?因為漢正街是明清時期有名的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漢口鎮的第一條街道正街,所以得名漢正街。漢正街的興起與繁榮主要是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便利的水運交通條件。
漢正街就位于中國第一大江長江與其最大支流漢江的交匯處,在那個以水運交通為“王”的時代,漢正街所處的漢口憑借著“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運條件,成為連接東西南北的貨物運輸的樞紐城市,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商船停靠。明朝初期開始設置漢口巡檢司以加強管理,這就充分保障了商貿活動的有序開展,為漢正街的早期發展奠定了基礎。漢正街作為漢口鎮的核心商業區,又擁有長江與漢江的水運碼頭,因此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品(如河南棉花、江西瓷器、江浙絲綢等),并輻射到了周邊廣大的區域,形成“萬商云集”的繁榮景象,因此享有“天下四聚”之一的美名。 ?
由于漢正街的巨大輻射效應,因此吸引了大量商戶和消費者,其市場輻射力覆蓋周邊區域。六渡橋正是憑借著與漢正街毗鄰的地理位置優勢(六渡橋位于漢正街西北方向),因此承接了漢正街的部分商業功能,尤其是日用品和服飾批發零售,成為漢正街商戶的延伸配套區域。漢正街以小商品批發為主,而六渡橋則側重零售和休閑功能。例如六渡橋的四季美湯包、蔡林記熱干面等老字號商鋪,以及后來的新民眾樂園(戲劇娛樂)、銅人像商圈(服飾銷售一條街),均是依托漢正街的商貿基礎形成差異化分工而繁榮興盛起來的,其規模化的效應非常明顯。 ?
漢正街的繁榮促使人流、物流需求激增,促進了區域交通網絡優化。六渡橋作為連接漢正街與長江、漢江碼頭的關鍵節點,其商業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特別是1985年六渡橋天橋建成后,進一步強化了漢正街與六渡橋結合部區域的交通便利性和商業聚集效應。由于漢正街作為武漢最早的商貿中心,并擁有"江湖連接,無地不通"的繁榮盛況?,使其區域內商貿交易的過度飽和,就促使城市商業開始向北延伸擴展至六渡橋區域,這就直接推動六渡橋區域發展成為了漢口地區的新商業中心?。漢正街吸引的全國商旅(包括山西、陜西等多省移民?)為六渡橋提供了穩定的客流。
六渡橋商業街的形成經歷了漫長歷史演變,其發展脈絡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商業萌芽時期。1920年代,三民路沿線逐漸形成以舊衣估衣行、布店為主的商業區,如漢廣發 、鴻成永等商號在此聚集。1933年三民路南端建成了孫中山銅像,成為了該區域的地標,周邊逐漸形成以銅像為核心的商業廣場。1985年, 中山大道 與 前進一路 交匯處建成環形人行天橋(現已拆除),該天橋連接多個商業網點,形成以天橋為中心的商業集群。同期, 橋西商廈 、橋東商城 等大型商場相繼開業,老字號如四季美、蔡林記等也在此聚集,成為武漢三鎮重要的購物地。 ?
后來的江漢路是怎樣取代六渡橋成為武漢第一商業街的呢?漢口還是租界時因為連接華界與英租界,而迅速成為漢口商業核心區。1927年收回英租界后,太平街與歆生路合并為江漢路,這進一步的鞏固其商業地位?。特別是中國內陸第一海關江漢關(后來的武漢關)的建立,帶動了眾多的外國資本投入到了江漢路的建設,主要包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在租界開發以及商業活動,并吸引亨達利鐘表行、精益眼鏡店等老字號入駐,形成品牌效應。江漢路步行街擁有1600米的超長長度的歷史建筑群落以及百年商業歷史的積淀,因此被授予“天下第一步行街”的榮譽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