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部署要求,引導青年學生在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錘煉專業本領,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非遺·筑美·實踐隊”奔赴黃山市歙縣及周邊地區開展暑期社會實踐,以藝術設計為紐帶,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在徽州古村落間探尋非遺活態傳承與鄉村空間煥新的融合路徑。
文脈梳理錨定方向 多維協同精密籌備
實踐隊充分發揮環境設計、視覺傳達、動畫等多專業優勢,聚焦“鄉村空間美化、文旅傳播策劃、非遺活態呈現”
三個主題。團隊成員在成行前系統梳理歙縣地域文脈、古建遺存及非遺分布特征,創新構建“調研測繪、設計改造、拍攝傳播”三組聯動機制。調研測繪組引入“用戶體驗前置研究”多角色游客動線模擬法,預判空間使用難點;設計改造組提前完成目標村莊功能分區規劃及品牌IP初稿;拍攝傳播組精準設計敘事腳本與分鏡頭,確保影像創作與田野調查同步推進。
設計之力喚醒古村 青春智慧激活潛能
團隊秉持“以設計之力激活鄉村潛能,以青春智慧賦能鄉村建設”宗旨,選取歙縣瞻淇村、嶺腳村、汪滿田村開展調研。在古建林立的瞻淇村,隊員們通過沉浸式踏勘,發現其核心公共空間雖文化底蘊深厚,卻面臨功能復合性不足、導視系統缺失等發展瓶頸,并據此精心籌備設計繪制空間文化資源圖譜。走進生態秀美的三陽鎮嶺腳村,針對游覽動線混亂、基礎設施失序等問題,嘗試提出生態與功能協同優化的系統方案。針對深藏山坳的汪滿田村,則聚焦傳統村落格局保護,梳理出文旅形象提升的差異化路徑。結合當地政府、村民需求,同學們以設計思維解剖鄉村文化肌理,努力為古村落注入現代活力與青春智慧。
在瞻淇村和汪滿田村,拍攝傳播組全程記錄非遺傳承人的魚燈扎制技藝與口述歷史,捕捉魚燈游弋于青磚黛瓦間的震撼場景,累計采集千余條影像素材。
豐碑之下淬煉初心 誓言鏗鏘砥礪擔當
團隊赴歙縣“西山降”紅軍烈士紀念碑接受紅色精神洗禮。在莊嚴肅穆的紀念碑前,師生黨員們聆聽革命歷史,緬懷先烈偉績,重溫鏗鏘的入黨誓詞。這場沉浸式紅色教育,將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行動升華為賡續紅色血脈的時代使命,厚植了同學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家國情懷。
團隊充分發揮藝術設計學科優勢,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解決鄉村實際問題的具體方案:聚焦非遺與村落風貌的主題短視頻將以藝術化敘事提升鄉村知名度;針對三個村莊文旅發展難點定制的設計方案,涵蓋公共空間美化、科學導視系統及文化IP開發,直指人居環境提升與文旅體驗優化。
通訊員 孫長玥
本網見習記者 陳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