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師生為引導和幫助青年學生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墊耘鄉興,丹鄉筑夢”鄉村振興促進團師生奔赴墊江縣大石鄉大石村,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刻理解社會現實,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服務社會中實現個人價值,為社會進步貢獻青春力量。
農耕文化啟新程,青春學子助振興
為了更好的體驗當地農耕文化,理解大石村的文化振興歷程,實踐團成員來到大石村羅家坪參觀農耕文化墻和明清時期的石碾場,開展一場直接與歷史的對話,村委書記向大家介紹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果:整治門灣等地的階沿、水溝,修建特色條石路、休閑廣場等設施,保護清朝時期的石碾場,打造了歷史文化墻等成果。
在村委書記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參觀了農耕文化墻。文化墻內嵌有上世紀的諸多老物件,像石磨盤、黑白電視機、縫紉機、陶瓦等,充滿了時代印記。
而在農耕文化墻后方,陳列著一座直徑4米的明代石碾盤。據考證,1644年清軍入關之際,村中先民始創舀紙技藝,憑借這一技藝發家置業,特意制作了這座碾槽用于研磨紙漿。這項傳統工藝也由此成為家傳絕學,一直綿延至今。
產業振興促發展,大石村民勤耕耘
大石村立足資源稟賦,繪就產業興村新圖景。通過精心構建 “村委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三維互動模式,形成了緊密協作、互利共贏的發展共同。
村委謀方向、強保障:積極對接政策資源,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如道路、灌溉、倉儲),提供土地流轉協調、技術培訓等服務,為產業發展鋪路搭橋、保駕護航。
企業注活力、拓市場:引入或培育駐村企業,提供優質種苗、統一技術標準、實施訂單保底收購,建立穩定銷售渠道,將小農戶帶入大市場,有效化解“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的難題。
農戶添干勁、得實惠:廣大村民積極響應,以土地入股、勞務就業、自主種植等多種形式深度參與。在藤椒園里除草施肥,在中藥材基地精心管護,在辣椒田中采摘收獲……汗水澆灌希望,勤勞換來回報。產業發展直接帶動了村民家門口就業,拓寬了增收渠道。
此次實踐之行,“墊耘鄉興,丹鄉筑夢”鄉村振興促進團的師生們用青春腳步丈量大石村蓬勃發展的“熱土”,讓“三下鄉”的青春足跡深深印刻在大石村的土地上。從明清石碾承載的舀紙技藝傳承,到藤椒、中藥材等產業煥發的鄉村振興活力,實踐團成員不僅觸摸到了古村落的歷史溫度,更見證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交融共生的生動圖景。這段實踐歷程,既是一次對鄉村發展密碼的探尋,更讓青年學子們深刻體悟到:唯有扎根大地,才能讀懂鄉村振興的深層邏輯,唯有接續奮斗,方能讓歷史文脈在新時代綻放更絢麗的光彩。(圖片由陳燦、卜萌授權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