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九月棗兒紅,我回到了小山村,望一眼曾經住過的土窯洞,激動的淚水如泉涌……”在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兀里紅謠民宿區不起眼的一塊墻壁上,刻著陜北詩人白琳的《又是九月棗兒紅》,詩里滿滿盛著對兒時窯洞生活的懷戀。如今,這懷戀有了釋放的出口。
《又是九月棗兒紅》(局部)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明確提出有序發展農事體驗等新業態,探索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融合發展方式。河莊坪鎮,正是鄉村休閑旅游積極的探索者。
2018年,當地盤活了趙家岸舊村300孔窯洞,招商打造了兀里紅謠民宿項目。民宿里不僅有各種老物件,還配套了非遺文化街區,設有陜北烙畫、非遺剪紙、陜北腰鼓、工匠藝術木雕等工作室,讓民俗“住進”民宿,為游客拉滿情緒價值。
據悉,這些民宿每年為集體經濟增收60余萬元,提供就業崗位約50個。當地村民張女士透露,自家有5間窯洞,一年租金1萬元,在民宿做服務員一年工資四五萬,再加上分紅,年收入“七八萬肯定有了”,這還不算丈夫開半掛汽車跑運輸的收入。
很多時候,鄉村振興敘事下的文旅創新,不在于另起爐灶,而在于盤活沉睡資產。村民搬出窯洞,住進寬敞明亮的平房、樓房;游客住進來,體驗年代感十足的窯洞民居。這“一出一進”,變廢為寶,村民增加了收入,游客收獲沉浸式體驗,一舉三得。
河莊坪鎮兀里紅謠民宿
更重要的是,延安的窯洞還是紅色文化的典型代表。當游客選擇入住窯洞民宿,不只是沖著田園生活來的,還想以身臨其境的方式,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禮。可以說,窯洞民宿項目具有經濟開發和革命精神傳承的雙重意義。
近年來,各地為了拼文旅絞盡腦汁,但同質化的現象非常普遍。不是每個地方都有條件組織起“蘇超”“村超”,但每個地方都有自身獨特的資源,關鍵要換個姿勢去“看見”它。想游客之所想,看見人心深處的渴望,就不難打造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文旅產品。
無論是紓解鄉愁,還是傳承弘揚紅色文化,都可以成為打造別樣文旅的突破口。“河莊坪鎮模式”或許提供了一個方向:沒必要向遠處或高處尋找,低頭看看眼前的風景、腳下的土地,靈感就從最尋常的土壤里冒出來了。
尤其是對和延安一樣擁有豐富紅色資源的地方來說,紅色文化從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只要找到像窯洞民宿這樣的載體,打開局面的“密碼”就會顯現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