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什么地方?——拘留所。”“你們是什么身份?——被拘留人。”“來這里干什么?——接受教育。”
這是被拘留人入所時,昆明市拘留所管教民警高江成每天都會重復的開場白,“三個什么”拉開“向善雕刻”的序幕。
昆明市拘留所這所“特殊學校”里,每天都在展開一場場關于人性、法律與救贖的“雕刻”,24小時“黃金期”,趁“生”調解,趁“鮮”教育,三道防線解開“心鎖”,“12334”工作格局織就了一張高效又充滿溫情的矛盾化解網。
24小時窗口期
調解趁“生”,教育趁“鮮”
“95%的人是第一次踏入這里。”高江成表示,陌生環境帶來的強烈震撼,正是喚醒被拘留人法律敬畏的“黃金期”。昆明市拘留所堅持“介入快、全面篩”的原則,在24小時內深入談話,從源頭化解矛盾。
2023年冬天,沈某因沖動失手打傷學生被拘留,“我很害怕,也很冷。”她聲音發顫,眼中滿是迷茫與絕望,管教民警張勇梅立刻給她披上厚衣,“法律是嚴格的,也是公平的,有困難我們盡力幫。”溫暖的話語融化了沈某心中的堅冰。
2024年1月4日晚,沈某突發疾病,民警第一時間送醫,成功挽回了她的生命,離所后她在感謝信中寫道:“我想讓更多人知道,警察不僅是社會和諧安寧的守護者,更是醫治人們靈魂的‘工程師’。”
矛盾化解的藝術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把矛盾化解在拘室、拘區、拘所,是全面消除風險隱患的三道防線。”高江成介紹,大約80%的矛盾都可以化解在拘室,民警聚焦婚戀糾紛、鄰里沖突等“六類糾紛”,用“十五見面、八必談”精細篩查,“一人一策”“一人一檔”工作法精準破解問題。
若拘室內難化解,會被推到第二道防線——“江成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室”,工作室仍難啃下的“硬骨頭”,則進入第三道防線——“社會矛盾糾紛聯調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律師事務所、拘留所“四所”聯動,誓要把矛盾解決在拘留所內。
2024年4月15日,李某因140余萬元搬遷補償款被拖欠,便把貼滿白花的車停在學校門口,還隨身帶著骨灰盒和菜刀,擾亂社會秩序,因此被拘留。
“我要回自己的錢,有錯嗎?”民警發現李某法律意識薄弱、思想極端,便用“拉家常”的方式普法,軟化他的態度并積極聯系相關部門調解。最終,以責任單位承諾分批次付款,成功化解此次矛盾。
數據背后的意義
“雕刻者”的使命與初心
昆明市拘留所2024年以來,共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9300余起,實現了轉化矯正率、矛盾化解率、社會滿意率“三高”,被拘留人再次違法率“一低”的好成績,并獲評“全國標兵拘留所”,此外,連續24年安全“零事故”,連續15年獲評“全國一級拘留所”,獲評“全國法治文明監所建設成效突出單位”……
當鐵門開啟,又將有新的面孔帶著迷茫或戾氣,踏入新的“向善之路”,等待著“雕刻師”們細細雕琢。
云南網記者趙崗
(云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