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7月14日(小新)在法國,間歇工制度(intermittent du spectacle)被譽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者的“社會保障傘”。但在這片保障傘的陰影下,也藏著不為外界所知的壓力、焦慮和自我消耗。36歲的演員Lucas(化名)便是其中之一。在巴黎漂泊十年后,這位出身南法、熱愛舞臺的小城青年,如今的生活依然離“穩(wěn)定”遙不可及。
“小時候,我一站上舞臺就覺得活過來了。”Lucas回憶自己為何選擇演藝之路時,這樣說道。
他并非出身演藝世家,靠著父母“只要你先拿到畢業(yè)證”的態(tài)度支持,進入戲劇學校三年,又赴倫敦進修馬戲與表演身體技巧,想為自己的表演“加點肌肉,也加點英語”。但倫敦的高昂生活開銷讓他一邊白天訓練,一邊早晚打工當服務員,三年下來“身體很強,錢包很空”。
回到巴黎后,Lucas投入現(xiàn)實考驗:要獲得“表演間歇工”身份,必須每年完成507小時的演出工時,這才能領(lǐng)取法國特有的社會補貼。
“聽起來不多,但實際很難。”Lucas說。他跑遍劇場、街頭、主題公園,演過路人、跳過雜技、配過音。“你說我們懶?我們只是累。”
如今,他平均每月收入約為2000歐元,但這建立在他不斷找活、保持曝光、維持身體狀態(tài)的前提下。有一年他收入到達2200歐元,但那一年“幾乎沒有生活,只剩下工作”。
和大多數(shù)間歇工一樣,Lucas幾乎無法對未來做出計劃。
“今天我空著,但可能一小時后就要演戲。你要訂假期?放心,工作就會那時來找你。”
他維持基礎(chǔ)生活開銷無虞,但:
想買房?貸款被拒,銀行嫌收入不穩(wěn)定;
想租房?房東嫌麻煩,證明材料太多;
想生孩子?“等我能預測三個月收入的時候再說吧。”
盡管演過巡演、拍過廣告、也上過大劇院,他仍然需要不斷“打怪升級”:健身、上舞蹈課、聲樂課,每月投入110歐元,還需維持視頻拍攝設(shè)備,常常凌晨前還在背詞、排練、錄自薦短片。
最常見的結(jié)果?35小時準備換來“謝謝您的參與”。
“最打擊的是:努力再多,能不能演,都是別人說了算。”
Lucas坦言:這個行業(yè)需要的不只是才華,還有韌性。他每月花費180歐元接受心理治療,這已成為生活必須開支的一部分。
“有時候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不知道自己‘不被選中’的原因是什么。你連失敗的理由都沒有。”
十多年后,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還能繼續(xù)這條路。“也許,是時候只接受那些讓我‘心動’的角色,而不是為了刷小時數(shù)。”
他沒有明確離開的計劃,但也不再回避另一個可能的結(jié)局——不再做演員,也沒什么好羞愧的。
法國“間歇工”制度簡析:
為保障演藝人員的職業(yè)連續(xù)性而設(shè)
每年須完成507小時演出或排練,換取全年失業(yè)補助(平均月收入1200歐以上)
受益者人數(shù)超25萬人,主要來自電影、戲劇、電視、音樂領(lǐng)域
疫情后劇團解散、補貼減少,越來越多人難以“達標”
文|小新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