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5日凌晨四點,在海上鉆井平臺“拜福德海豚”上,潛水輔助人員威廉·克拉蒙德(William Crammond)犯下了人生最致命的錯誤。
只因為不小心松開了一處固定裝置,克拉蒙德被像炮彈一般飛出的潛水鐘擊中,當場喪命。
他不僅斷送了自己的生命,還導致了四名潛水員的慘烈死亡。在事故中,一位潛水員的身體被徹底撕開,他幾乎全部的內臟都被拋灑到甲板各處,一些碎片甚至飛出了10米高。
直到今天,這仍是史上最嚴重的潛水事故之一。它留下了慘痛的安全教訓,也讓商業潛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海上鉆井平臺“拜福德海豚”(Byford Dolphin)。在1983年事故發生時,它正在北海的挪威海域進行石油開采。| Wikipedia
氣壓災難
這場災難的恐怖威力源自壓強差。要想解釋當時發生了什么,我們需要首先了解“飽和潛水”這種特殊的潛水作業。
正在進行飽和潛水作業的潛水員 | Wikipedia
飽和潛水是專門用于長時間深潛的技術,它比常規方法更節約時間,能幫助人們在上百米深的水下完成設備維護工作。這種潛水全程都在加壓狀態下完成:潛水員首先要進入密封艙適應與海底相似的高壓環境,然后乘坐加壓的潛水鐘到海下潛水,中途返回加壓艙內休息,然后再進行下一輪潛水工作。飽和潛水員往往要在高壓環境中持續生活數周時間,最后再通過減壓程序讓身體慢慢恢復常態。
飽和潛水是用于長時間深潛的特殊技術。執行任務期間,潛水員往往需要在封閉的高壓艙內生活數周之久。| The Times
事故發生時,四名潛水員就處在這樣的加壓艙內,克拉蒙德與另外一位同事在艙外進行輔助工作,艙內壓強高達標準大氣壓的9倍。加壓艙必須嚴格密封才能保證安全,但克拉蒙德卻意外地破壞了密封:在潛水員關好艙門之前,他就過早地松開了連接艙門與潛水鐘的固定裝置。
拜福德海豚事故的示意圖。事發當時,負責運送潛水員的潛水鐘(圖下方圓形部分)連接在高壓艙上,四位潛水員身處艙內,艙門尚未關閉。艙外工作人員突然松開了潛水鐘的固定裝置,導致潛水鐘脫離,高壓艙與外界連通。| Wikipedia
高壓艙內外瞬間連通,高壓空氣從開口處噴涌而出,艙內氣壓急劇下降。巨大的壓強差推動潛水鐘像炮彈一樣彈射了出去,而正站在艙門附近的潛水員特魯爾斯·赫勒維克(Truls Hellevik)也被高壓空氣推向了狹窄的出口。
半開的艙門僅有60厘米寬,赫勒維克在這里被強大的壓力向外推擠。他的胸腹腔在艙門處被完全撕裂,甚至連脊椎都被扯斷。他的內臟幾乎全部從艙門處噴出,散落在鉆井平臺上,顱骨頂部與大腦蹤跡不見。
事故發生時,高壓艙門卡在了半開的狀態。靠近艙門的潛水員赫勒維克受到高壓空氣的猛烈推擠,他的身體在狹窄的艙門口處被撕碎。 | J C Giertsen et al.
血液沸騰
事故發生后,艙內離出口較遠的另外三位潛水員倒在了原地。
他們的身體保持完整,但隨后的尸檢調查發現,他們同樣經歷了異常慘烈的死亡。死亡原因是極其嚴重的減壓病——這種疾病由人體內產生的氣泡導致。
氣體的溶解度隨壓強而變化,在高壓環境中進行作業,潛水員呼吸的氣體會更多地溶解在他們的體液當中。如果環境壓強突然降低,氣體的溶解度又會快速下降,潛水員體內多余的氣體就會變成氣泡,從他們的血液和組織中逸出——就像是擰開了一瓶汽水那樣。
減壓病是一種氣泡導致的損傷,它的發病原理就像是突然擰開一瓶汽水。 | pixabay
這些氣泡會嚴重威脅健康,它們堵塞血流、誘發凝血,導致關節疼痛、神經麻木、呼吸困難等一系列癥狀,嚴重時還會致人死亡。為避免氣泡產生,潛水員正常的減壓程序必須非常緩慢地進行,有時甚至要花費數天時間。
而在這次事故中,高壓艙內幾乎一瞬間就從9倍大氣壓下降到了常壓。在猛烈的壓強變化下,潛水員全身的組織與器官都被快速涌出的氣泡攪得天翻地覆。
尸檢顯示,潛水員的心臟與主要血管內都充斥著大量空氣氣泡。不僅如此,他們的血液還漂浮著一層分離的油脂。油脂與氣泡混合在一起,看起來“就像是煎鍋中冒泡的黃油”。
在受害潛水員的體內,油脂從血液中分離出來,它們與氣泡混合在一起,就像是煎鍋中冒泡的黃油。 | 圖蟲創意
這些油脂說明,受害者的血液曾像沸騰一般劇烈地翻滾。氣泡的擾動足以讓脂蛋白發生變性,讓原本與蛋白質結合的血脂從血液中分離出來。
組織切片顯示,受害者的大腦與脊髓同樣被大量氣泡摧毀。
受害潛水員腦組織中的氣泡(110倍放大)| J C Giertsen et al.
誰是罪魁禍首?
從表面上看,這次事故都要怪操作失誤的工作人員克拉蒙德。
按照程序,他原本要與艙內的潛水員充分溝通,確認艙門關嚴后才能分離潛水鐘,而且必須與另一位同事共同操作。克拉蒙德工作經驗豐富,按理說他應該十分清楚違背操作程序會帶來怎樣的后果。
克拉蒙德本人在事故中當場死亡,現場的對講機沒有保留通話記錄,沒有人知道他究竟為什么突然松開了固定裝置。人們猜測,或許是鉆井平臺上的噪音太大,讓艙內外的溝通出現了問題。
事故受害者羅伊·盧卡斯(左)與威廉·克拉蒙德(右)的合影。沒有人知道克拉蒙德做出錯誤操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thoughtnova.com
然而,無論克拉蒙德因為什么原因犯了錯誤,單純指責他都是不公正的。在個人疏忽的背后,工作流程與安全防護的漏洞其實才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
在當時,潛水人員缺少合理的輪班制度。他們的休息得不到保障,不得不進行超長時間的工作。事故發生時,克拉蒙德已經連續工作了12個小時以上,這種疲勞狀態極易對人的判斷力造成影響。
更重要的是,潛水員使用的高壓艙缺少了關鍵的安全防護裝置。如果有裝置能確保連接處無法在帶壓狀態下打開,或者能讓艙門自動關閉,這場事故中的所有人就都能得救。事實上,這種安全聯鎖裝置當時已經開始推廣,而且安裝成本并不高。
“指責個人不是改善安全的途徑。我們的安全系統必須設計得能夠容忍人為錯誤。”國際海事承包商協會的布萊恩·麥克格林奇(Bryan McGlinchy)如此評價拜福德海豚潛水事故。| Wikipedia
這場事故慘烈的教訓徹底改變了商業潛水行業。如今,每一次潛水作業都需要經過全面的風險評估,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設置安全措施預防人為失誤帶來的影響。避免失控減壓的安全聯鎖裝置已是高壓潛水設備的標配,根據《國際潛水作業安全規則》,它不僅用于潛水鐘與高壓艙的連接處,而且還要用于廁所和遞物筒,確保一切與外界連通的出口都不會意外打開。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飽和潛水依然是一項挑戰人體極限的危險工作。不過,安全技術與制度的進步可以讓往日的悲劇不再發生。
參考文獻
[1] Giertsen JC, Sandstad E, Morild I, Bang G, Bjersand AJ, Eidsvik S. An explosive decompression accident. Am J Forensic Med Pathol. 1988 Jun;9(2):94-101. doi: 10.1097/00000433-198806000-00002. PMID: 3381801.
[2] https://www.iflscience.com/the-1983-byford-dolphin-decompression-incident-is-the-worst-diving-accident-in-history-76507
[3] https://www.energyvoice.com/oilandgas/norway/540650/byford-dolphin-diving-incident-casts-long-shadow-40-years-on/
[4] https://dipot.ulb.ac.be/dspace/bitstream/2013/119099/1/2.1_Balestra%20Haldane%202009.pdf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yford_Dolphin#Byford_Dolphin_accident_of_1983
[6] https://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21/08/the-most-gruesome-death-the-byford-dolphin-accident/
作者:窗敲雨
編輯:Luna
封面圖來源:圖蟲創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