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首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黑洞并合產生的引力波。之后,LIGO與Virgo(室女引力波探測器)、KAGRA(神岡引力波探測器)組建了LIGO-Virgo-KAGRA(LVK)合作組。這些探測器在第四輪觀測運行中探測到了200多個雙黑洞并合產生的引力波信號。
7月13日,LVK合作組報告了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極端的黑洞并合事件——一個約137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和另一個約103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并合產生了一個約225倍太陽質量的新黑洞。
前所未有的“巨獸”并合
這一“史詩級”的引力波事件被命名為GW231123,于2023年11月23日在LVK網絡的第四輪觀測運行中被探測到。在此之前,已確認的最大質量黑洞并合記錄來自GW190521,該事件形成的最終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140倍。相比之下,GW231123事件中最終的并合黑洞幾乎將這一紀錄提升了近百個太陽質量。
除了巨大的質量之外,這一事件的黑洞還有著異常高的自旋速度,幾乎達到了廣義相對論允許的理論極限。具體來說,其中一個黑洞的自旋速度達到了其上限的90%,另一個也接近80%。
這一事件不僅刷新了觀測紀錄,還對現有關于黑洞的形成與并合的物理理論提出了嚴峻挑戰。研究人員推測,GW231123事件中的黑洞,可能具有非常規的“身世”。
撼動理論的“質量間隙”
根據恒星演化理論,質量低于約6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是由恒星坍縮形成的。但當黑洞落在所謂的”質量間隙“,即質量介于60至130倍太陽質量這個區間時,這個形成機制便不再起作用。這是因為能形成這一質量范圍的黑洞的恒星,要么在死亡時發生完全爆炸不留下任何殘骸,要么在坍縮前拋出其大部分物質,從而阻止了大質量黑洞的形成。
GW231123事件。(圖/Caltech)
然而,GW231123事件卻對這一理論提出挑戰:其中較輕的黑洞有83%的概率位于質量間隙內;較重的那個黑洞,也有26%的概率落在這個范圍。這表明傳統的恒星演化理論可能無法完全解釋它們的起源。那么,這些黑洞是從哪來的呢?
對此,研究人員推測,有一種可能性是:在這兩個黑洞至中,至少有一個是通過“多代”黑洞重復并合、逐步“成長”而來。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它們的質量那么大,旋轉那么快。而想要讓黑洞有機會不斷碰撞并合,它們可能誕生于非常致密的環境,比如密集的恒星團或活動星系核中。
其他可能產生類似信號的情形包括了引力透鏡效應、原初黑洞、核心坍縮超新星、宇宙弦等,但可能性并不高。
復雜的謎題
目前,這一事件尚無法與任何現有的主流黑洞形成機制完全契合——沒有一種理論能夠完全解釋這一觀測結果,但也沒有一種能被完全排除。即便是最為基礎的模型,即黑洞是直接由恒星坍縮形成,仍有可能成立:只要其中一個黑洞質量在“質量間隙”之上,另一個在“質量間隙”之下,該機制在理論上就仍具備說服力。
由于黑洞體積過于龐大,科學家僅捕捉到此次事件最后約0.1秒的引力波的“尾聲”。這使得對事件的解析更加困難。與此同時,多個理論模型在解讀黑洞特性時結果并不一致,增加了對其質量、自旋等性質的不確定性。未來更多的模擬工作將有助于深化對這種極端事件的理解。研究人員預計,要全面解析這組復雜信號及其深層意義,整個科研界或將需要數年時間的持續努力。
#參考來源:
https://ligo.org/ligo-virgo-kagra-detect-most-massive-black-hole-merger-to-date/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biggest-black-hole-gravitational-waves
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ligo-detects-most-massive-black-hole-merger-to-date
#圖片來源:
封面圖&首圖:Mark Myers,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Gravitational Wave Discovery (OzGrav)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