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一個縣到底最不能缺什么人?有人說是縣長,有人說是組織部長。但陳云,新中國最懂經濟和財政的那位“管家”,卻偏偏說:“在一個縣里,寧缺一個組織部長,也不能缺一個稅務局長?!?/p>
這話放到今天,細想一下,的確有它的道理。
1948年,東北還沒完全解放,街頭巷尾彈痕累累,經濟一塌糊涂。陳云剛到沈陽,面對爛攤子,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怎么分蛋糕,也不是先搞生產分配,而是怎么把鍋灶搭起來——怎么把稅收抓起來。
“財政方針,基本上是稅收。要解決問題,一方面靠自己動手,一方面靠稅收?!边@話是1944年陳云在陜甘寧邊區財政廳檢討會上講的??粗黄鹧?,背后卻是一整套治理邏輯。
那個時候,邊區財政年年吃緊。偷稅、漏稅、重復征稅,亂成一鍋粥。陳云不怕麻煩,下鄉一趟能把村里貓膩記得清清楚楚。
到1945年,他靠開源節流,邊區的財政不但不虧空,還能略有結余。這在當時就是奇跡。換句話說,陳云是真正把“每一分錢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這件事當回事的人。
稅收不是一個簡單收錢的活,而是把基層政府的筋骨都串起來了。你沒錢發工資,沒錢養兵,啥事都干不成。所以陳云對稅務局長的重視,其實就是對縣域治理最根本環節的重視。
陳云的話落到實處,是在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
1949年底,老解放區財政已經到了臨界點,農村交不起稅,城市工商業對新政心里打鼓,物價一天三漲。北京的全國稅務會議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開了。老陳云、朱德和財政部的幾個大佬,湊在前門煤市街的旅店,爭論得不可開交。
就在這場會,陳云當著所有人面說了那句:“寧缺一個縣委組織部長,也不能缺一個縣稅務局長?!蹦阋獑枮樯叮康览砗芎唵危航M織部長再牛,沒錢也指揮不了啥隊伍;稅務局長要是丟了,財政沒著落,縣里的盤子全都塌了。
有時候,我們總把稅收當成技術活、苦差事。其實在國家層面,稅收就是政權的基石,是“第一個籌碼”。
馬克思有句老話:“廢除捐稅的背后就是廢除國家。”你可以覺得理論太遙遠,但現實擺在眼前:沒有稅收,政權就虛得像浮云。稅收最要緊,神圣不可侵犯。
新中國第一個“年度稅收計劃”出臺時,很多人心里打鼓:還能收得上來嗎?通貨膨脹眼看著把錢變成廢紙,稅收用小米來計量,山東1950年上半年定的稅收任務是4億1千5百萬斤小米。實際收了多少?5億6千3百萬斤,完成任務136%。全國稅務總局發函表揚。
這個成績單背后,是怎么做到的?不是喊口號。山東稅務局的干部回來第一時間匯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把稅收當作政治任務。銀行24小時不停辦公,交警夜間都不撤崗,工商界人士徹夜配合,搞得濟南城沒一條街是閑的。
再往下看,青島等地也紛紛仿效,個別頂風作案的被適當制裁。你以為這只是“壓榨”?其實更深的是“協同”:組織部長也許重要,但稅務局長真正把全縣的盤子連起來了。政策能不能落地,最后還是看錢能不能收上來。
陳云最厲害的地方,不是理論講得多深,而是凡事親自抓,抓到底,抓出成效。稅務干部當時不夠用,陳云就下令:最好的干部要去當稅務局長。他還提倡老帶新,招舊職員、訓新人,只要政治上靠得住,業務沒問題就放手用。
有些人不理解,覺得稅務局長地位太高了。陳云解釋得很明白:財政制度要立住腳,稅收辦法、細則要健全,干部得不斷培訓、實打實補短板。這在當時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細節。
而且,陳云特別強調“厲行節約”。他常說:“國家的錢都是人民的錢,哪怕只浪費一點點,人民也不會原諒?!边@話雖然老道理,但擱到今天,一分錢當成一塊錢花,這種“摳門勁兒”,其實是最寶貴的行政精神遺產。
時間拉到1978年以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經濟格局大變,財政一度陷入混亂。陳云高齡時還在抓財政,提出“利改稅”,之后又堅定支持分稅制改革。
1989年,他和姚依林談話時直言:“中央可以救地方,地方救不了中央。”這不是一句簡單的“高層論斷”,而是幾十年財政實踐的體會。國家要有統一的財政權,才能穩定調節,才能遇到大事不慌不亂。
這背后的邏輯,其實就是“縣里可以缺個組織部長,但不能缺稅務局長”這句話的放大版:縣里的錢沒了,縣完了;國家的錢亂了,國家也站不住。
稅收是一把尺子,量出來的是國家真實的筋骨。有了穩定的稅收,縣、鄉、村才能有底氣搞基礎設施,發工資,保民生;沒有穩定稅收,哪怕縣委班子再齊全,也難為無米之炊。
所以,陳云說的“寧缺一個組織部長,也不能缺一個稅務局長”,不是唱高調,也不是故意嚇唬人。他看得明白,稅務局長是“守門人”,只有把這道門守住,基層政府才能自循環,縣里的百姓才能過得安穩。
陳云的思路,在今天依然不過時。
中國的稅收體系已經世界一流,2023年稅收總收入16.93萬億元,支撐起了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你說今天中國經濟面對的挑戰和70年前不一樣?當然不一樣,但那種“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的治理意識,永遠不過時。
陳云“慢一點、穩一點”的經驗
有人說陳云的稅收思想太保守,步子慢。其實看數據,2022年東北地區GDP同比增長4.2%,就業、社保都很穩。這種“慢療效”,比一時激進更扎實。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的“斤斤計較”精神,正是彌補經濟社會細微裂痕最實在的武器。
陳云當年在東北,一頓老面饅頭、一筆一畫記賬本,一邊和攤販聊天,一邊定政策,這種“下沉到街頭巷尾”的方式,在今天看來仍然有現實意義。政策再漂亮,不落地等于零,稅收抓得好不好,是檢驗政府治理能力的第一道門檻。
參考文獻:
《論陳云在建國初期的稅收思想》湖南行政學院學報
財政部《2023年中國稅收年度統計報告》
新浪財經《2022年東北地區經濟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