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區是武漢市下轄的一個行政區,位于武漢市東南部的長江南岸,與漢陽漢口隔長江相望。武昌區總面積為107.76平方千米,現下轄15個街道 ,現有常住人口128.17萬人。武昌區是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行政區,歷來就為省、州、府、縣的治所,區域政治文化中心和軍事戰略要地。武昌是一座有近1800年建城歷史的古城,史上曾有夏、鄂渚、夏口、江夏、郢城、鄂州等稱謂,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名的辛亥革命的開端“武昌起義”就發生在這里。而武昌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了滅亡,并因此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武昌區最早的名稱叫江夏,江夏名稱中的“江”是代表長江之意,“夏”是代表漢江之意,因為在古代,漢江名叫夏水,江夏之名代表了此處是長江與漢江的交匯地帶。江夏作為區域名稱最早可追溯至西漢初期設立的江夏郡,它的治所位于今天的湖北武漢地區。東晉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設汝南縣,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更名為江夏縣,此后江夏作為縣級行政區名稱延續使用。到了唐朝改武昌郡為鄂州,武昌成為州治所在地。元朝設立武昌路后,武昌作為地名逐漸固定下來。但武昌作為武漢市的區名是在1952年原武漢第一區更名為武昌區后才確定下來的。
鄂州市是湖北省最小的地級市,這最小的地級市不僅面積小,人口數量也少。鄂州市的轄區總面積只有1596平方千米,共有常住人口數量為 107.22萬人,不熟悉的人看到這個轄區總面積與常住人口數量,都會被認為鄂州市只是一個縣級市。現鄂州市的支柱產業有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產業;電子信息與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2024年,鄂州市的GDP為1341.30億元,其人均GDP為125098元。鄂州市在歷史上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武昌”,它原來還作為吳王孫權的都城,并且擁有一條“武昌大道”,位于鄂州市的鄂城區,與鄂州的沿江大道相鄰。
鄂州市為什么會有一個“武昌大道”呢?鄂州古代被稱為“武昌”是源于三國時期的孫權在長江之濱的鄂州建都,并取“以武而昌”的寓意命名為“武昌”。孫權當年為何要選擇在鄂州之地建都呢?孫權主要基于以下戰略方面的考量:鄂州位于長江的中游,既是荊州與揚州的交通樞紐,又能控制長江水道。這種地理位置便于物資運輸和軍事調動,尤其適合作為對抗曹魏、劉備的軍事指揮中心。鄂州地處平原湖區,便于部署水軍。東晉史學家干寶 記載,孫權認為鄂縣(今鄂州)是“險要必爭之地”,可抵御曹魏和劉備的聯合進攻。戰略軍事家們也說武昌是“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的戰略要地。
而且鄂州這個地方擁有經濟基礎的保障。鄂州地處江南魚米之鄉,農業和漁業資源豐富,且境內有銅鐵礦開采的歷史,能夠滿足軍需物資的供應。鄂州還靠近江漢平原的荊州,便于控制長江航運和糧食補給。公元221年孫權定都武昌(鄂州古稱)之后,并在此稱帝并筑武昌城,通過“以武而昌”的命名強化政治象征,并在此進行政治、軍事活動長達18年,直至229年遷都建業(南京 )。隋朝后,“武昌”名稱逐漸西移至今武漢(歷史名稱“鄂州”,因為當時的省城在現在武漢的武昌,省城以行政手段強行與老武昌的鄂州互換了名稱,因此吳國故都武昌改為了鄂州,古鄂州變成了武昌。
轉眼就到了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歷史上的鄂城市、鄂城縣,設立地級市的鄂州市。從此,這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古城以更矯健的身姿邁出了騰飛的步伐。成為了地級市的鄂州市為何要在建市之初新建設一條武昌大道呢?為什么還要一定以“武昌”之名命名這條大道呢?這是因為鄂州與武昌的歷史淵源深厚,以武昌大道的命名這條新路來承載地域文化傳承的象征意義。武昌大道,這條曾經串起鄂州這個年輕工業地級市的大半數工商企業,是老鄂城的命脈。在武昌大道的西段,一個鄂鋼,就是半座鄂城,它就能撐起了鄂州半個世紀的“鋼城”名片。鄂州建武昌大道太值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