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立法機構上周五下午表決4100億特別條例草案,三讀通過刪除臺電撥補1000億,并新增普發現金1萬元,由于臺風丹娜絲過境,給中南部帶來不少災害,光是臺南市一度就有28萬戶停電,一些島內人士說不要攻訐臺電,它有光榮的歷史,災害面前不分藍綠。但他們就是不談民進黨死抱非核家園帶來的危害,對于光電讓綠友友發大財,卻給當地留下了環境惡化、防災弱化、停電更久的困難,一律視而不見。孫運璿和臺電的光輝往事,成了他們粉飾民進黨將失敗能源政策轉嫁島內民眾的遮羞布,歷史早已蒙塵。
1
將時間拉回到80年前,臺灣光復之初,各處發電所、變電所都被盟軍炸毀,加上前一年臺風與暴雨的摧殘,電力系統多半已中斷,發電機器在爛泥里,發電量僅有原來的三分之一。日本技術員工又奉命遣返日本,他們一走就等于掏空電力公司的技術靈魂。日本人丟下一句話,“三個月后,臺灣將一片黑暗”。
青年時代的孫運璿(右)。(臺媒)
“你打敗了,還瞧不起我們,我們一定要好好做,做給你們看”。時年32歲從重慶飛來接管臺電公司的年輕機電處長孫運璿,心中非常不滿,缺技術人員,他就向臺北工專、臺南高工借調二、三百個三年級的學生,由工程師帶領,分發全省各地。日夜搶修、有人甚至睡在變電所里,五個月后,全部恢復,這些十八、九歲的年輕人,日后成了臺電的技術中堅。
從大陸來的孫運璿努力讓戰后的臺灣走出黑暗,但一年多后,讓他躲過一劫的卻是“停電”。
2017年8月20日,臺灣《中國時報》刊登了作家伍思文《停電救了孫運璿》一文,當中記錄了這樣一段內容,
在現今臺當局領導人官邸對面,是孫運璿紀念館。里面展示著一份日記,頁頭印著:“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孫寫著:“今日上午民眾數千人圍攻專賣局,分局內地職員多被毆傷,且有數人斃命。遇見外省人即打,.....乃急尋黃協理同至蔡瑞唐課長家中躲避。談及此次不幸事件,頗為痛心。尤其是令日人看見我們自己火并更覺難堪。
蔡瑞唐課長的女兒蔡貞子說:“那天真的是天助我們臺灣,我爸爸說天若不幫助我,我也沒辦法帶著兩個回來我們家,在路上還遇到臺灣人,都舉著棍子拿著什么,問你們是誰,要去哪里?他說:“我們工人啦,這三個都工人啦,那里停電打電話來說要修理啦,不然那邊都沒電,今晚黑漆漆,下雨下成這樣子。”“啊,快去快去。”這樣子很順利的把他們兩位帶到我家里去。我爸爸媽媽講,那天假如沒有下雨,你如何跑出去?真的,托天之助,有他們兩個,我們臺灣的電力,今天才能這樣蓬勃發達。
這是1947年2月28日,孫運璿親身經歷的往事,本省人救了外省人,作家伍思文寫道,
所以臺電沒有省籍觀念。孫運璿一生在臺電、經濟部門負責人、行政部門負責人,用人唯才,從不考慮省籍。他還交代子女,要記得那個在大雨救了他的人。蔡貞子出嫁,孫夫人特別去蔡家送新娘子出門,說:妹妹,要幸福哦。你要幸福喔。蔡貞子聽了大哭。
這是日后被賴清德扭曲的所謂“黑暗年代”中發生的故事,沒有省籍對立,78年前沖突的根源是“中日之別”,78年后“統獨”問題還是因此而起。就像最近的花蓮葉老師,為挺綠罷團站臺時把不認同民進黨主張者都視為“寄生”臺灣的外國人,一語道破大罷免的本質。
花蓮葉老師支持大罷免,妄稱要罷免對象是寄生臺灣的“外國人”。(臺媒)
如今罷免戰線雖遍布各地,但訴求卻高度集中,已經被民進黨操弄成為“國家認同”的表態,以所謂“抗中保臺”煽動仇恨對立。葉老師們的“視中為敵”穿越時空,和當年孫運璿日記中,圍攻專賣局的那批人在心境上是類似的。
2
這次藍白聯手刪除臺電撥補1000億,有島內論者藉孫運璿和臺電的歷史,批評在野黨,甚至連普發一萬都要道德綁架,說的仿佛除了民進黨及其支持者,全臺灣的人都對不起臺電。
事實上,真正讓臺電從資優生變成后段班的就是現在的執政者。在2016年5月民進黨完全執政之前,除天災等特殊原因之外,大停電、限電對島內民眾是個遙遠的詞匯。但隨著2017年8月15日從北臺灣跳機引爆的全臺大停電、2021年5月13日及5月17日從南臺灣跳機引爆的全臺大停電、2022年3月3日再度從南臺灣引爆的全臺大停電等幾次供電危機接連出現,越來越多人也開始意識到民進黨的“非核家園”的政策是多么不切實際。
即便電力學者、產業專家、媒體對棄核引發供電危機的示警如過江之鯽,但民進黨當局依然無動于衷。失去低碳的核能后,原訂再生能源達標進度落后,替代核電的風光電仍力有未逮,穩定供電面臨嚴峻考驗。
而臺電的虧損與綠能發電占比呈正相關。藍委許宇甄指出,2015年綠能僅占4%,臺電凈賺618億元;到了2021年綠能占比上升至6%,但在核一、二廠逐步停機下,利潤銳減至224億元;2022年俄烏戰爭引爆國際燃料價格,綠能占比提升至8.2%,虧損瞬間暴增至2272億元;如今2024年,綠能占比已達14%,核電全數關閉,即使電價三度調漲,仍無法止住虧損黑洞,累積虧損已突破4500億元。
民進黨錯誤的能源政策是臺電虧損的主因,圖為旭東離岸太陽光電浮臺散落屏東縣佳冬沿岸(臺媒)
面對任由風、光電因不穩定與高成本衍生系統負擔、巨額虧損,并將代價推給全民承擔,真正的解方該是改革能源政策。有些島內觀察者搬出孫運璿與臺電的歷史,去批評在野陣營刪除1000億撥補,反是在掩蓋執政黨錯誤能源政策引發的結構性問題,有違實事求是精神。
當這些觀察者肯定孫運璿對臺灣的歷史貢獻,又把敵視孫運璿們的一批人和一脈相承的大罷免看成“公民運動”,用罷團自主連署程度美化惡罷,否認這些參與者是綠側翼,這種評論也暴露了相關論者在兩種對立史觀中拉鋸的自我迷失。
80年前不服輸,不想讓昔日殖民者看扁、努力恢復全省電力的孫運璿,代表的是光復臺灣的中國人,而80年后拋出“寄生說”的花蓮葉老師,代表的是要尋求再殖民化的“精神日本人”,這正是民進黨妄圖把兩岸關系扭曲成“民族與民族”之爭的又一例證。也是島內部分號稱反綠,又不時流露出對葉老師,挺綠罷團同情的一些人回避的兩岸真相。在他們對大罷免的分析時常偏離客觀事實的背后,投射的則是渠等內心世界更深層的沖突與掙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