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早了被割,買晚了驚喜。
欄目 | 文旅商業評論
領域 | 民航業
01
這個燥熱的暑期,很多網友發現又一次高估了機票價格的穩定性。
社交媒體上,最先破防的,是那些以為暑期機票早買早安心的打工人。
有人直白地哀嚎:“今年暑假大阪的機票真的是降得厲害。今天早上刷了下機票,發現7月的機票這么便宜了!”
也有人自嘲成了大冤種:“上海飛日本機票降價也太離譜了吧,退票要兩千元,怎么也沒想到暑假會降價這么多。”
更有網友發布了暑假期間上海直飛日韓的跳水價格匯總,一張圖看得人為之一振:
大阪:7月12日周六出發,7月15日周二晚回,991元。 東京:7月12日凌晨出發,7月16日周三晚回,帶20kg行李,1700元。 釜山:8月18日周一出發,8月20日周三晚回,885元。 首爾:8月14日周四出發,8月16日周六晚回,1200元。 濟州島:8月18日周一出發,8月20日周三回,1200元。 高松:7月29日周二出發,7月31日周四回,1200元。 熊本:7月22日周二出發,7月25日周五回,含2個23kg行李,1500元。
上海日韓航線眾多,自己卷自己也就算了,沒想到國內機票、歐洲方向也加入了這場“盛夏機票跳水聯歡會”。
近日,據知名旅游博主“周末旅行”總結,上海直飛三亞,今年也就四五百塊錢直飛,北京飛哈爾濱,400出頭,北京飛阿勒泰,1080元,而且還是直飛。
同樣是新疆方向,北京飛烏魯木齊的票價接近1800元,但飛阿勒泰只要一千出頭,還順帶附贈了“網紅避暑+5A景區雙重Buff”。
再看看出境市場,歐洲航線也來“亂刀補貼”。
今年暑假,北京、上海、廣州直飛荷蘭阿姆斯特丹都出現2000多元含稅的“白菜票價”。
相比之下,傳統熱門目的地巴黎、羅馬轉機票維持在3000元上下,也不能說貴。
今年暑期,航司再次把臨期票價波動演成了一場情緒過山車,即使晚下手的打工人也有機會買到相對實惠的機票。
而今年五一時,打工人望眼欲穿等機票跳水,結果越等越貴,航司還是一副‘我就是不降價,你能怎么辦’的高冷姿態。
有網友在旅界搭建的行業交流社群吐槽:“現在買機票就跟賭博一樣,買早了是背刺,買晚了是心慌。”
算法定價時代,這場盛夏機票跳水狂歡背后,不只是機票劈叉,更是打工人心態的大型試煉場。
02
很多人刷到暑期機票大跳水,都會疑惑:不是說今年航空公司要“控收益”了嗎?為什么又是說降就降?
別急,這事拆開看,其實是供需、心理和算法三條線交織出來的局。
首先,得看航司供給端的調整。
今年以來,航司為了抓住恢復的機會,盯緊了每一個航班座位的收益率,拼命增加航班運力,尤其是熱門的國際航線。
從國內來看,尤其是日韓航線,幾乎是過度投放,上海到日本的航班已經達到20條,從東京一路卷到熊本,票量大得嚇人。
飛常準整理
同一時間,海南、新疆、東北,國內熱門航線也在拼命上新。
短期內看,機票供給大幅提升,價格必然受到壓制。
但只看機票供給,又不足以解釋這波暑期跳水,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航司咬牙堅持了半年的票價后,發現自己扛不住了。
根據最近三大航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財報,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一個行業普遍的困境——大家都沒錢了。
近日,國航、東航和南航相繼發布了虧損預警,虧損金額分別為17億元至22億元、12億元至16億元、13億元至17億元。
我們總結三大航虧損預警的公告信息,不難發現原因大致相同:客源結構下沉,更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高性價比的航線,且高鐵的沖擊使得短途航線的需求下降。
此外,市場競爭激烈,特別是國內、日韓航線,低成本航司和主流航司的價格戰愈演愈烈。
而歐美等長航線方面,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又加劇了全球市場的波動,導致航司面臨更多外部壓力。
正是這些不確定性,讓航司們在機票定價上顯得更加謹慎。
五一時,航司堅持高價策略,票價未見跳水,消費者的“等待心態”和對“價格跳水”的期待,直接導致了供應與需求之間的錯位。
你不買,我不買,出門就坐高鐵,一個五一黃金周就過去了。
而到了暑期,隨著國內消費動能不足和消費者信心的動搖,航司終于也不得不放水,無論是日本線還是國內航線,機票跳水背后,不僅僅是航司調整供給的選擇,更是它們在定價與市場信心之間的搖擺。
說到這里,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國內旅游消費信心的背后。
旅游消費不足往往被誤解為“大家都沒錢”,但其實它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收入分配的結構性問題。
一個人如果有一筆十幾萬塊的閑錢,開個賺錢的小店,也許每年有兩萬的利潤,放在銀行,有兩三千左右的理財收入,如果拿去旅行和吃喝,那么除了一堆照片、視頻和記憶,未來就什么都沒有留下。
所以,并不是說大家沒錢,而是越來越多人選擇保守消費,他們對價格更敏感,出行心理價位比實際預算要低。
這種變化直接體現在旅游出行市場上,倒逼航司在一些內卷過度的航線做出妥協。
03
航司要活命,消費者要便宜,誰都沒錯,錯的只是彼此都沒信心,信心不足,比什么都貴。
當五一機票硬挺,大家學會了“早買免得越拖越貴”,到了暑假,航司忽然改劇本,價格大跳水,買早了成了大冤種。
久而久之,消費者形成一種觀望慣性:“等等看,反正我信不過你。”
這是航司最怕的,也是最難修復的心理。
一個簡單的出行決策,從“只要有假期就買票”,變成了“先等等,先觀望”。
很多人甚至不再提前一個月規劃行程,而是臨出發前幾天,拿著一堆比價軟件、蹲點大數據波動。
這對民航市場來說,不只是短期的銷售不確定,更是長期收入管理體系的風險。
其實,航司最理想的狀態,是在全周期內價格平穩遞增:先用低價刺激早鳥乘客,再用中價填滿大部分艙位,最后用高價割一波臨期剛需人群。
可一旦消費心態徹底失序,低價票買得晚,高價票賣不動,整個收益模型就會塌方。
到頭來,航司不得不一次次拿出“臨期清倉”來應急,養成消費者“只等跳水”的預期,陷入惡性循環。
有航司的營銷負責人和我聊過:“現在的票價管理,早就不是拍腦袋定價,是算法在算客群預期,但這套算法也有盲區,它能預測單個人的行為,卻很難預測所有人都在觀望時的群體心理。”
更尷尬的是,航司自己也清楚,這種價格震蕩,會把市場消費情緒一點點磨平。
當客人“提前預訂”失去意義,民航的現金流安全墊也會越來越薄。
原本依賴預售支撐的機票營收模型,被動變成了臨期救火。
這也是為什么,今天的機票價格看上去“便宜了”,但航司和消費者都并沒有比去年更踏實。
畢竟,當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都在收縮,所有低價機票的背后,其實都是同一個邏輯:“別管賺不賺錢,先把飛機飛滿。”
而接下來,航空公司能不能修復這份信任,消費者能不能再對價格有信心,也許要比票價本身,更值得擔心。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今年暑期機票價格“跳水” ?歡迎在下方留言框與旅界君互動。
————END ————
歡迎來撩旅界主編微信:haoxi524(加群:公司職務+姓名,不備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過申請!感謝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