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烏克蘭出了一件讓人瞠目結舌的事兒:一些烏克蘭老百姓自掏腰包湊了1萬美元,通過網絡聯系俄羅斯軍隊,提供了征兵處的坐標,請求俄軍用無人機把這些地方炸了。這事兒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確實是真事,而且在網上炸開了鍋。
簡單來說,就是烏克蘭一些民眾對政府的征兵政策氣得不行,干脆自己掏錢請俄軍幫忙,把征兵處給炸了。他們管這個叫“滴滴轟炸”,聽著跟叫滴滴打車似的,但實際上是花錢買俄軍的無人機空襲服務。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他們通過網絡平臺(據說是電報群)跟俄軍聯系,用比特幣付了1萬美元,然后把當地征兵處的經緯度坐標發過去。俄軍收到錢和坐標后,用“沙赫德-136”自殺式無人機真就照著坐標炸了,征兵處被炸得稀巴爛,還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這事兒一出,烏克蘭政府炸毛了,立馬定性為“叛國”和“恐怖主義”,說要嚴查嚴辦。國際上也議論紛紛,有人覺得這是老百姓被逼到絕路上的抗議,有人覺得這簡直是自毀長城。網上更是吵翻了天,微博、X平臺上全是討論這事的帖子。
要搞明白這事兒,得先看看烏克蘭國內啥情況。2025年的烏克蘭,戰爭已經打了十幾年,從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和頓巴斯沖突開始,到現在還沒消停。政府為了維持前線的兵力,征兵力度是越來越大,但方式也越來越離譜。據報道,他們搞了個“抓狗式”征兵,啥意思呢?就是征兵官在大街上隨便攔人,只要是適齡男的,就強行塞征兵通知,運氣不好當場就被拉走,送到軍營里。這種方式簡單粗暴,根本不講道理,老百姓怨聲載道。
更氣人的是,征兵后待遇也爛得不行。新兵訓練時間短得可憐,裝備破破爛爛,上戰場跟送死差不多。死了人政府還不咋管,陣亡士兵的家屬拿到的賠償少得可憐,有時候還拖著不發。網上有人爆料,說有些有錢人能花錢買通關系逃兵役,普通人就只能硬著頭皮上。這種不公平的事兒多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就跟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到2025年7月,政府征兵政策又加碼,街上抓人的事兒更多了。不少家庭眼看著自己的兒子、兄弟被拉走,心里那個恨啊。有人就在網上喊:“寧愿花錢請俄軍把征兵處炸了,也不讓親人去送死!”這不是說著玩的,他們真就付諸行動了。
這個“滴滴轟炸”聽著挺新鮮,其實是俄軍2025年搞出來的一種“服務”。根據網上的消息,俄軍在一些電報群里放出風聲,說只要有人給錢、給坐標,他們就用無人機去炸目標。用的無人機是“沙赫德-136”,一種伊朗產的便宜貨,射程遠、威力不小,特別適合這種“點名式”打擊。烏克蘭人看準了這個機會,覺得花點錢就能癱瘓征兵工作,比讓自己家人上戰場劃算。
1萬美元聽起來不少,但在戰爭背景下不算啥大事兒。關鍵是這錢花得“值”——征兵處一炸,短期內政府征兵肯定受影響,起碼能少抓點人。網上還有人調侃,說這比給政府交稅還直接,至少知道錢花哪兒了。
俄軍這邊倒是挺痛快,收了錢就干活,壓根沒猶豫。據報道,他們用無人機精準打擊了烏克蘭人給的坐標,炸完還挺有效果。這事兒對俄軍來說簡直是天上掉餡餅,既能打擊烏克蘭的征兵體系,還能賺點外快,順便還能宣傳一下自己的“服務”多靠譜。
不過俄羅斯官方沒吱聲,既沒承認也沒否認,估計是想低調處理。但有分析說,俄軍肯定樂見其成,畢竟烏克蘭內部越亂,他們壓力越小。這次合作雖然是民間行為,但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戰爭的復雜性——敵人的敵人不一定是朋友,但有時候能臨時搭把手。
烏克蘭政府反應很快,事件一曝光就跳出來譴責,說這是“叛國行為”,要嚴懲不貸。他們迅速展開調查,抓了一批涉嫌參與的人,還加強了征兵處周圍的安保。不過光罵人沒用,老百姓的怨氣也不是一天兩天攢起來的。政府也知道這點,后來表態說要改改征兵政策,比如提高陣亡士兵的賠償標準,加強征兵工作的透明度,盡量別再搞街頭抓人那一套。
總統還出來講話,說要“傾聽民意”,保證國家的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同時,也得保障老百姓的權益。這話聽著挺好,但能不能落實還得看后面咋做。畢竟這事兒一出,政府的公信力又被狠狠削了一把。
這事兒傳到國際上,各方反應不一。西方國家比如美國、歐盟還是老樣子,表態支持烏克蘭政府,說要幫他們對抗俄羅斯的威脅。但私下里估計也挺頭疼,畢竟烏克蘭內部這么亂,援助再多也填不上窟窿。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倒是說了點實在話,呼吁烏克蘭改善人權狀況,別讓老百姓活得太憋屈。
網上討論更熱鬧,有人同情烏克蘭老百姓,說他們是被逼無奈;也有人覺得這太離譜,等于給自己國家捅刀子。X上有個帖子挺有意思:“烏克蘭人這是用錢買了個教訓,政府再不改,后面還會有更狠的。”這話說得有點道理,老百姓的忍耐是有限的。
從法律上看,烏克蘭人這波操作妥妥是犯事兒了。烏克蘭法律里,叛國罪可是重罪,最高能判死刑。給俄軍錢、提供坐標讓他們炸自己國家的東西,怎么看都是叛國行為。政府已經開始抓人了,估計接下來會有不少人吃官司。
不過法律是法律,現實是現實。這事兒背后反映的是民心散了,政府光靠抓人治標不治本。要是征兵政策還是那么離譜,保不齊還有人鋌而走險。
這事件之所以火遍全網,主要是因為太反常了。老百姓花錢請敵軍炸自己國家的東西,古今中外都沒咋聽說過。這不光是烏克蘭內部的事兒,還牽扯到戰爭的本質——打到最后,受傷最深的還是普通人。烏克蘭人這么干,是絕望,也是抗議,他們用極端的方式告訴政府:再這么搞下去,大家都得完蛋。
網上還有人拿這事兒跟歷史比,說跟二戰時一些被占領區的地下抵抗有點像,但方向完全相反。抵抗組織是炸敵人,這回是炸自己人,聽著荒唐,但背后邏輯是一樣的——對現狀的不滿到了頂點。
這事兒之后,烏克蘭政府估計得好好想想咋收拾殘局。征兵政策得改,不然老百姓的反抗只會越來越多。國際社會也會盯著看,烏克蘭能不能穩住內部,直接影響后面的戰局。俄軍這邊估計也會繼續推他們的“滴滴轟炸”,畢竟有市場就有生意。
對普通烏克蘭人來說,這事兒是個警鐘。他們用1萬美元換了個喘息的機會,但代價也不小。未來咋走,還得看政府能不能拿出點誠意,把民心拉回來。
烏克蘭人湊錢請俄軍炸征兵處這事兒,乍一看像是黑色幽默,但細想全是無奈。戰爭打了這么多年,老百姓被夾在中間,政府不給活路,他們就自己找路。這1萬美元不只是錢,更是憋了太久的怨氣爆發。咱作為旁觀者,只能說這世道太亂,普通人太難。希望烏克蘭早點消停,別再出這種讓人唏噓的事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