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執筆繪綠洲:高校學子手繪文化墻讓民勤故事“活”起來
當西北大漠的風沙掠過紅崖山水庫的堤壩,一面面潔白的防浪墻正被青綠顏料重新喚醒。近日,來自全國部分高校的“三下鄉”實踐團走進民勤,以“大地為紙、草木為墨”的創作理念,將75年治沙史詩與鄉村振興愿景繪入文化墻。這場跨越千里的青春接力,不僅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具象化,更用藝術語言為戈壁綠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學生們創作墻繪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生 攝
在民勤縣紅崖山水庫防浪墻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植此青綠、繪助農興”志愿服務隊的20名學生正在墻面上勾勒輪廓。隊長韓馨怡手持畫筆,在30米長的墻面上細致暈染出水庫的粼粼波光:“從綠洲守護到民俗風情,每幅畫都精心選取貼近村民生活又能展現土地韌性的題材。”截至目前,團隊已完成18幅墻繪,從沙漠中的梭梭林到田埂上的蜜瓜田,從草方格固沙現場到豐收的果園,當地村民熟悉的生活場景被轉化為生動的視覺語言。
“我們以畫筆詮釋‘兩山’理念,用青綠山水吶喊生態使命。我們當以創新推動綠色轉型,以專業守護山河底色,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戰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生何靜萱指著剛完成的作品解釋道,這幅畫是青春宣言,做生態文明先鋒,筑牢綠色長城,讓金山銀山永遠映照綠水青山。青年擔當在于行動,以專業能力踐行可持續發展,使生態保護與時代進步同頻共振。
與藝術專業學生側重美學表達不同,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的實踐團帶著“科研+創作”的雙重任務而來。在民勤昌寧鎮四方墩生態基地實際參與到黏土沙障固沙的工作中后,學生張彤和團隊將草方格固沙技術、梭梭樹種植過程等專業元素轉化為墻繪語言:“你看這個草方格圖案,我們用幾何線條表現其固沙原理,既科普又接地氣。”墻繪中穿插的民勤蜜瓜、西瓜等農產品形象,則源自師生們在田間地頭的實地調研。
“紙上得來終覺淺,直到親手參與黏土沙障固沙,才明白每一株梭梭背后都是汗水。”甘肅農業大學教師郝媛媛望著墻繪說,學生們把6天調研的震撼都畫進了墻里,中間的紅心,代表了我們青年學子對民勤這片土地的熱愛。同時也希望我們的青年學子們,能夠擔當重任,接力起我們生態保護和生態振興的重任,繼續為我們的民勤以及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我們青年的力量。
學生們創作的墻繪作品 楊燕 攝
“媽媽你看,那是紅崖山水庫!還有吃草的小羊!”8歲的民勤女孩張晗之拉著媽媽的手在墻繪前駐足,她手指的畫面中,藍天白云下,水庫波光與濕地綠意相映,正是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團隊創作的墻繪。“特別感謝大哥哥大姐姐來我們民勤畫畫,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我們民勤旅游,吃蜜瓜。”張晗之拉著媽媽的手甜甜地說。
隨著墻繪作品陸續完成,紅崖山水庫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拍照打卡,有人特意帶著孩子來“上一堂生動的生態課”。
在蘭州博文科技學院學生創作的墻繪前,一幅幅靈動的圖畫沿路徐徐展開,學生宋明睿介紹,畫里的熱氣球、飛機、沙漠綠洲,都是我們想告訴外界的——民勤不僅有治沙精神,更有甜蜜的未來。邀請大家來民勤,感受民勤的風土人情,吃民勤的蜜瓜,坐民勤的熱氣球,看民勤的大漠風光。
游客在墻繪前打卡拍照 楊燕 攝
從紅崖山水庫的顏料調和聲,到鄉村墻面上的色彩交響,這場青春實踐正在書寫新的“民勤故事”。當高校學子將專業所長轉化為服務社會的行動力,當治沙精神通過藝術形式融入鄉村肌理,文化墻已不僅是景觀裝飾,更成為連接青年擔當與國家戰略的紐帶。在這片曾被風沙威脅的土地上,綠色希望正隨著畫筆的延伸,向更遼闊的未來生長。(記者:楊燕)
編輯:李玉紅 審校:李筱 責任編輯:閆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