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內江,曾作為中國糖業版圖上的明珠,鼎盛時期擁有60余家糖廠,“甜城”美譽聞名全國。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座城市引以為傲的糖業日漸式微,糖廠相繼退出歷史舞臺。在距城區十多公里的東興區椑木鎮,62歲的黃輝俊守著內江現存最后一家傳統手工紅糖生產基地——大千紅糖廠,這里是內江市少數仍在運營的傳統紅糖廠之一,周邊多家糖廠已倒閉。因堅持傳統工藝和政府支持,大千紅糖廠才得以保留。
大千紅糖廠 陳奕蓉/攝
糖廠廢墟上“賭”出新生
“這輩子就沒離開過糖。”1980年,黃輝俊剛滿18歲,進入內江市中區的“朝陽糖廠”,成了一名熬糖工。后到四川省團校進修,進一步了解了糖產業相關知識。1992年,國家號召“下海”,他揣著攢了12年的工資,主動出來創業,但“心里始終還是想著做紅糖。”此后十年,他養過法國伊拉兔,跑過廣西的工地,兜里的錢像熬糖時的水分一樣不斷減少。
轉機出現在1999年。結合當時的國內外形勢和實際情況,黃輝俊騎著摩托車跑了十多個地方,最終看定了原來“碑東糖廠”這片雜草叢生的廠區,當時正值政府要拍賣倒閉的鄉鎮企業“碑東糖廠”,于是東拼西湊地將這塊場地盤了下來。
創業之路充滿艱辛,首年種植的200畝甘蔗遭遇雪災全軍覆沒,百萬投資血本無歸。此后十余年,他又輾轉廣西工地打工維持生計,卻始終沒有放棄復興紅糖的夢想。
2017年,54歲的黃輝俊帶著全部積蓄回到糖廠,注冊“大千紅糖”品牌。剛開始產出來的傳統手工紅糖以8塊錢一斤的虧本價試銷。“當時附近的農民都說紅糖好像是小時候的味道一樣,排隊都排了三天”,黃輝俊說。好景不長,2019年商標剛獲批就遭遇疫情,2020年又逢大旱,2023年產量僅能維持內江三個線下銷售點。如今,銷售版圖不斷拓展,大千紅糖也正在市場中不斷突圍。
傳承古法工藝
走進熬糖車間,八口制糖的鐵鍋依次排開。六月不是甘蔗收割和紅糖熬制的季節,但空氣中依然彌漫著紅糖濃郁的甜香。黃輝俊向我們講述道,制作紅糖的每一道工序都恪守古法:甘蔗汁要經過6小時熬煉,期間要精確調節PH值,手工打泡去渣,最后在特制硅膠模具中自然結晶。“現代機械制糖2小時就能出鍋,但我們寧愿多花三倍時間,”黃輝俊解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古籍記載的‘凝結如石,破之如沙’的標準。”
制糖車間(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在原料選擇上,黃輝俊也近乎偏執。“別的地方的紅糖是‘甜’,內江的紅糖是‘香’。”他遍訪周邊鄉鎮,尋找瀕臨滅絕的本地蘆蔗品種。“這種甘蔗產量低,糖分也不如新品種,但微量元素含量高,回甘特別持久。”與廣西甘蔗一年三熟不同,內江丘陵地區甘蔗的成熟要經歷完整的四季。甘蔗生長時間越長,風味物質積累越豐富。
紅糖酒的誕生
被譽為“東方巧克力”的大千紅糖,色澤紅潤純凈,蜜香濃郁,口感甘美清甜且沙粒感足。其含糖量高,呈紅褐色,沖泡后湯色透亮、速溶無渣,不僅風味絕佳,還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能益氣補血、健脾暖胃,深受消費者喜愛。
大千紅糖樣品(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2022年,庫存的3噸紅糖面臨霉變風險。絕境中,黃輝俊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把紅糖釀成酒。他將樣本寄往河南的酒類研究所,經過反復試驗,終于研發出45度的紅糖白酒。“每100斤糖能出40斤酒,定價128元,目前市面上還沒有同類產品。”黃輝俊不無自豪地說。這款意外誕生的產品為他打開了新思路。
黃輝俊展示紅糖白酒 陳奕蓉/攝
糖廠現有的工人平均年齡也都比較大。“年輕人嫌這活又臟又累,給再高工資也不愿意學。”黃輝俊的兒子目前仍在成都打工。“我不知道他將來愿不愿意接班,”黃輝俊望著廠房外新栽的一排甘蔗苗,“這些手藝要是失傳了,就真的再也找不回來了。”
保衛甜城紅糖文化
黃輝俊向我們展示了“大千紅糖”禮盒。盒子上印著兩條龍圍著糖塊的圖案,他指著邊角處的小字說:“這是‘二龍戲糖’,后來改成‘龍鳳戲糖’,女同志喜歡看。”禮盒內側印著張大千風格的山水,“內江是‘甜城’,也是大千故里,糖里得有文化的魂”。
銷售一直是難題,大千紅糖的銷售目前依靠線上線下兩種方式。黃輝俊著力拓展線下銷售路徑,推動大千紅糖進入內江本地商超及特產店,目前在市中區玉溪路、大洲路以及東興區萬達廣場的農特產店內,均有產品在售。線上計劃做抖音進行宣傳,“保證金要5000塊,暫時拿不出,先讓兒子拍點熬糖的視頻,有人看就好”。后續計劃進一步開設線上網店,借助拼多多、抖音等熱門電商平臺,將甜蜜送往全國各地。
最讓他揪心的還是傳承問題。黃輝俊說:“我18歲進糖廠,現在62歲還在熬,不圖別的,就想讓‘甜城’的名號別在我手里斷了。”他指著廠區后面的空地,“之后打算建個紅糖文化館,弄個體驗區,讓娃娃們知道,內江的甜不是天生的,是熬出來的”。
在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中,黃輝俊守護的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座城市的特有文化。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大千紅糖已成為東興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從堅守傳統手工熬制技藝,到創新線上線下多元銷售,黃輝俊讓大千紅糖這一非遺技藝重煥生機,成為“甜城”內江的特色名牌。
未來,期待這份承載著甜城記憶與匠心的味道,能在傳承中持續煥發活力,讓更多人透過這一塊紅糖,讀懂內江的甜蜜過往與文化根脈。
(作者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3級本科生陳奕蓉、張月婧如;指導老師張維民、王強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