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美國《紐約時報》引用智庫“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研究數據表明,俄羅斯軍隊在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中,“傷亡人數突破100萬,其中約25萬人死亡。烏軍傷亡約40萬人,死亡人數在6萬到10萬之間?!?/p>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美國方面的數據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俄羅斯軍隊確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甚至考慮“引進100萬印度勞工”。
據觀察者網7月10日報道,俄羅斯烏拉爾工商會主席安德烈·別謝金發布了一則驚人消息,“俄羅斯計劃年內引進100萬印度勞工,填補因戰爭潰縮的工廠”。
然而僅24小時后,俄勞動部緊急滅火,稱全年外籍勞工配額僅23.5萬人,其中印度份額不足7.2萬。知情人士指出,2025年,俄羅斯的總外勞配額為23.5萬,較2024年驟增8萬。
不過,俄羅斯想要引入的,是擁有專業技術的勞工。2024年,俄企僅招募到4.7萬合格的外來勞工,不足配額三分之一。
更何況,自從莫斯科音樂廳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俄羅斯對外來人員更是提高了警惕。這場博弈背后,一定程度上也是俄羅斯軍工部門與安全部門之間的“角力”。
這場引入百萬勞工的計劃,與官方數據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但值得注意的是,別謝金的“引入百萬勞工”,并非空穴來風。
在葉卡捷琳堡將要設立的印度領事館,以及俄印政府間會談,都暗示著超常規勞務合作的可能。烏拉爾地區作為俄軍的工業心臟,冶金與機械工程崗位空缺率已超4成。在戰爭還沒結束的情況下,俄羅斯確實急需補充勞動力。
俄外長拉夫羅夫此前的警告意味深長,“降低移民水平將使發展目標變得不現實”,暗示俄羅斯勞動部配額或被迫擴容。
俄羅斯的勞動力不足早已超越常態,勞動部預測到2030年將短缺310萬工人,而兩大黑洞正加速吞噬人力資源。
第一個黑洞是戰場消耗,俄羅斯大量的青壯年人口在烏克蘭戰場上,預計已經超過了70萬人。還有大量的青壯年成為了俄羅斯的義務兵,負責本土防御等職務;
另一個黑洞是俄羅斯新出生人口的減少,以及年輕人對制造業的排斥情緒。一項調查顯示,俄羅斯半數以上年輕人傾向于拒絕制造業崗位,視其為“低薪高危陷阱”。
更何況,烏拉爾、葉卡捷琳堡等地的氣候并不宜人。資料顯示,葉卡捷琳堡1月均溫-17℃,最低可達-40℃。這樣的嚴寒連俄羅斯人都不一定能接受,更何況從熱帶地區來的印度勞工。
可以說,制造業勞動力短缺已經成為了俄羅斯的頑疾。不過總的來看,俄總統普京不太可能批準從印度引入100萬勞工的計劃。
引入外來人口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在俄軍掌握戰場主動權的情況下,俄羅斯大概率不愿意冒著改變工業基地人口結構、引發社會動亂的風險,來解決軍工生產的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