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這個名字在全球科技圈里那可是響當當的。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芯片代工廠,它的一舉一動都能讓蘋果、高通這些大佬心里一緊。可這幾年,臺積電在中美科技戰里做出的幾個大決定,卻讓這家牛氣哄哄的公司有點“翻車”的意思。
2020年,它迫于美國壓力,掐斷了跟華為的芯片供應,隨后又豪擲千億美元跑去美國建廠。開始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妙棋,能穩住美國市場,還能避開地緣政治的雷區。可現在回頭一看,這步棋好像沒那么香,高成本、政策反復、技術風險一大堆,搞得臺積電自己都開始懷疑人生了。
要聊臺積電,就得先說說它的創始人張忠謀。這老爺子可是個傳奇人物,1931年出生在浙江寧波,小時候日子不太平,跟著家人到處跑,從上海到香港,再到重慶。
1949年,18歲的他跑去美國讀書,先在哈佛混了會兒,后來轉到麻省理工學院(MIT),主攻機械工程,1952年和1953年拿下學士和碩士學位。之后又回MIT讀了個電氣工程博士,1964年畢業,研究方向就是半導體技術,這為他后來的事業打下了硬核基礎。
博士畢業后,張忠謀先在Sylvania干了段日子,攢了點經驗,然后跳槽到德州儀器(TI),這一干就是25年。在TI,他從底層工程師干到集團副總裁,管著半導體業務,搞了不少技術革新,比如優化晶圓制造流程,把芯片良率提得老高。
1985年,54歲的他被臺灣政府請回去當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院長。在那兒,他看準了臺灣在半導體行業的潛力,1987年一手創辦了臺積電,提出了“代工模式”——自己專心造芯片,讓客戶去搞設計。這招徹底把半導體行業的玩法給改了。
創業那會兒,臺積電沒錢沒技術,張忠謀硬是靠著到處跑客戶、講愿景,把公司帶起來了。后來蘋果、高通這些巨頭都成了臺積電的鐵桿客戶,公司從新竹一個小廠房,愣是干成了全球芯片代工的老大,市場份額占了一半多。張忠謀當CEO到2005年,后來做董事長,直到2018年退休。退休后,他還時不時出來講講話、指點一下,影響力杠杠的。
張忠謀牛就牛在他不僅懂技術,還特別會看全球市場的大勢。他在APEC領導人會議上代表過臺灣地區,拿過IEEE榮譽勛章這些大獎。不過,他一手打造的臺積電,在2020年后的中美科技戰里,碰上了前所未有的麻煩。
2020年,中美科技戰打得熱火朝天,美國對華為下狠手,搞了個出口管制,凡是用美國技術的公司,想賣東西給華為都得先拿許可。臺積電是全球芯片代工的龍頭,可它離不開美國的設備和軟件,這時候就被美國摁住了脖子。沒辦法,臺積電高層開了幾輪會,最后拍板:停掉華為的新訂單,確保不踩美國法律的紅線。
這決定對臺積電來說可不小。華為是它第二大客戶,每年貢獻不少收入。斷了華為的單子,等于自己砍掉一塊大肉。當時臺積電的老大魏哲家在發布會上說,公司得遵守國際法規,語氣里滿是沒法子。生產線也跟著調整,原本給華為的活兒全轉給別的客戶。
同一時期,美國政府開始使勁推半導體產業回流,想擺脫對亞洲供應鏈的依賴。2020年5月,臺積電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投120億美元,建一座5納米芯片廠。這消息一出,外界都覺得臺積電這是要抱緊美國大腿。
后來,臺積電還加碼投資,2023年宣布再砸400億美元建第二座廠,之后又計劃第三座,總投資到650億美元。2025年3月,他們在白宮放了個大招,說要再加1000億美元,總共1650億美元,準備建六座廠,包括兩座封裝廠和一個研發中心。
這些投資有美國《芯片法案》的支持,這法案給在美建廠的公司發補貼。臺積電想著靠補貼能把美國的高成本壓一壓,鳳凰城的廠子計劃造4納米和2納米芯片,瞄準AI和智能手機的市場。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這1650億美元投下去,回報卻沒那么好看。
臺積電在美國建廠這事兒,野心真不小。首座廠子選在鳳凰城,占地挺大,打算用5納米技術,后續還要上更先進的4納米和2納米。建廠從2020年就啟動了,臺積電不光要造晶圓廠,還想在美國搭個完整的供應鏈,封裝廠、研發中心全都要有,目標是把生產鏈全搬過去。
為了干這事兒,臺積電在美國招了一堆人,還從臺灣派了幾百個工程師過去,教當地員工怎么干活。可問題來了,臺灣那邊的工程師效率高得像機器,美國員工卻更講究生活平衡,文化差異搞得培訓老費勁。臺積電還跟美國政府和當地社區搞好關系,拿了土地、稅收優惠這些支持,也贊助了點當地學校和項目,想融入一把。
不過,這么大的計劃,哪能一點坎兒沒有。生產拖延、成本爆表、工人不夠,這些問題一個接一個蹦出來,讓臺積電的美國夢有點懸。
臺積電在美國建廠,麻煩真不少。先說生產拖延,第一座廠原計劃2024年投產,可供應鏈亂七八糟,工人又不熟練,時間一拖再拖。設備裝好了,但沒夠手操作,進度慢得像烏龜爬。臺積電只能再從臺灣多派人過去,成本蹭蹭往上漲。
錢的事兒更頭疼。2024年,鳳凰城廠子虧了4.41億美元,是建廠以來最慘的一年。首席財務官黃仁昭在股東會上直皺眉,說美國的成本比想象中高太多。雖然有人預測2025年底能賺回來點,但前期燒錢太多,股東們都慌了。2025年3月那次1000億美元投資公布后,臺積電股價跌了4.2%,市場明顯不買賬。
補貼這塊兒也沒到位。《芯片法案》說好給臺積電66億美元,可到2024年底才給了15億美元,還得看進度發。反觀英特爾,拿了85億美元,臺積電心里肯定不平衡。2025年特朗普上臺后,政策更亂了,2月還提出對進口半導體加25%關稅,連臺灣產的芯片都跑不掉。這一下,臺積電在臺灣的廠子賣芯片到美國也貴了,壓力更大。
技術安全也是個大雷。美國讓臺積電在鳳凰城造1.6納米芯片,這可是最頂尖的技術。臺積電怕技術泄露,被美國公司學去,那就真虧大了。他們加了保密措施,跟美國政府簽了協議,可這玩意兒能不能保住命根子,誰心里也沒底。
再說全球這塊兒,半導體行業的格局也在變。大陸這邊,政府大力推芯片產業,中芯國際這些企業技術蹭蹭往上漲。臺積電斷了華為的貨,反而幫大陸提高了自給率。現在大陸市場越來越強,臺積電卻把大把錢砸在美國,回報還不確定,顯得有點尷尬。
看看別家,德國大眾在中國投25億歐元搞新能源研發,新加坡科學家跟中國團隊合作搞抗衰產品,全球企業都盯著中國市場。臺積電倒好,偏往美國跑,外界都開始懷疑它是不是看走了眼。
臺積電現在的處境,業界都在議論。魏哲家在股東會上說,會好好算算投資回報,可錢已經砸進去了,想撤也撤不下來。張忠謀退休后,魏哲家接手,面對這堆爛攤子,臺積電真是站在十字路口。這1650億美元投下去,到底能換回啥,誰也不知道。
有人說,臺積電在美國這是豪賭,贏面不大。美國人工貴,政策翻臉比翻書快,技術還可能漏出去,咋看都是個坑。反過來,大陸市場潛力大,臺積電要是早點調整方向,沒準不至于這么被動。
不過也有不一樣的聲音,覺得臺積電去美國是長遠打算。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客戶多,技術生態也好。在那兒建廠,能穩住供應鏈,還能躲點地緣政治的麻煩。短期虧點錢,長遠可能賺回來。
不管咋說,臺積電這故事還沒完。它咋在中美科技戰里找平衡,咋在全球競爭里保住老大地位,未來幾年都值得盯著看。
臺積電從斷供大陸芯片到砸千億去美國建廠,這一路走得挺驚險。開始是想在全球科技博弈里找個好位置,可現實卻給了它一堆難題。高成本、政策風險、技術安全,哪一個都不好對付。現在的臺積電,得好好想想下一步咋走。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企業想在技術和政治之間找平衡,真是件費腦子的事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