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這場仗,打了快三年半。很多人從一開始盼著速戰速決,到后來盼著烏克蘭大反攻,再到今天,估計都看得有點麻木了。但你要是仔細扒拉,會發現這戰場的節奏,早就被一個人牢牢攥在手里了。
這個人,就是瓦列里·格拉西莫夫。
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名字不熟,但只要聊俄烏戰爭,他就絕對是繞不開的C位。
這老兄是誰?俄羅斯的總參謀長,從2023年1月開始,親自下場當了“特別軍事行動”的總指揮。普京把這么大的事兒交給他,不是沒道理的。
格拉西莫夫這人,履歷不是一般的硬。1955年生在喀山一個普通工人家庭,沒啥背景,純靠自己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從蘇沃洛夫軍事學校,到喀山高級坦克指揮學校,再到馬利諾夫斯基裝甲兵軍事學院、總參謀部軍事學院,他把一個蘇聯軍官能念的頂級軍校基本念了個遍。這說明什么?這人是個徹頭徹尾的學院派,戰術理論功底非常扎實。
但你別以為他只會紙上談兵。2000年,他當第58集團軍司令,帶兵在車臣打硬仗,那是真的見過血、聽過炮聲的。后來,從遠東到北高加索,再到莫斯科,幾大軍區他都干過。2012年,普京親自點將,讓他當了總參謀長,軍隊現代化改革、出兵敘利亞,都是他一手操辦。
說白了,格拉西莫夫是個既懂現代戰爭理論,又有豐富實戰和指揮經驗的狠角色。這樣的人來接管一場陷入僵局的戰爭,打法能跟之前一樣嗎?
果然,他一上任,俄軍的風格立馬就變了。不再搞什么“基輔一小時二十二分”那種不切實際的突擊冒進,而是換了一套全新的玩法,我管這叫“小刀剔牛骨,溫水煮青蛙”。
這套打法的核心就一個字:磨。
啥叫“小刀剔牛骨”?就是不求一口吃成個胖子,而是像個老練的屠夫,拿著一把小尖刀,順著烏克蘭這頭“牛”的骨頭縫,一點一點地把肉給剔下來。過程看著慢,甚至有點“笨拙”,但刀刀都往你筋腱上招呼,讓你有力使不出,最后被慢慢放干血。
你看他接手后的操作就明白了。首先,精確打擊你的戰爭命脈。俄軍不再像開戰初期那樣漫無目的地轟炸,而是把巡航導彈、無人機這些金貴玩意兒,全用在刀刃上。烏軍的指揮中心在哪?彈藥庫在哪?哪個機場剛降落了西方的援助?后勤補給走哪條線?這些都是優先“伺候”的目標。
最新的消息說,烏軍第110旅的指揮部剛被一鍋端了。為啥?就是因為俄軍的情報和打擊鏈條越來越成熟了。你前線剛想動一動,后方的指揮所先沒了,這仗還怎么打?
其次,正面戰場步步為營,拿人命換空間。格拉西莫夫把主攻方向牢牢鎖定在烏東。從巴赫穆特到馬林卡,再到阿夫迪夫卡,這些地方都是硬骨頭。俄軍怎么打的?不玩花活兒,就是靠著絕對的炮火優勢,一米一米地往前拱。用囚犯兵、動員兵在前面消耗,精銳部隊在后面督戰和收割。
這種打法極其殘酷,傷亡巨大,但效果也很明顯。烏軍最精銳的部隊,就這么被釘死在這些絞肉機里,一點點被消耗掉。每一座城市的陷落,都意味著烏軍防線的又一次收縮,活動空間越來越小。
那“溫水煮青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通過一場看似低烈度、沒完沒了的持久戰,慢慢耗盡你的抵抗意志和外部援助。
青蛙在鍋里,一開始水溫很舒服,它不會跳。格拉西莫夫現在干的事,就是控制火候,讓烏克蘭和背后的西方感覺“還能再撐一撐”,不至于立刻被嚇跑,從而心甘情愿地陪著他耗下去。
怎么耗?
第一,打爛你的后方,制造社會恐慌。 從2023年冬天開始,對烏克蘭全境基礎設施的系統性打擊就沒停過。電廠、水廠、變電站輪番炸。到了2025年的今天,停電在烏克蘭大城市已經成了家常便飯。這么做的目的,不是為了占領,而是為了讓你后方的人民過不上正常日子,讓你政府的財政全填進修復這些窟窿里,讓你前線的士兵擔心家里的老婆孩子。
第二,穩固防線,引誘你來進攻。 俄軍在占領區修了大量堅固的防御工事,所謂的“蘇羅維金防線”只是其中一部分。他們不急著進攻了,而是擺開架勢跟你打防守反擊。2023年6月烏克蘭那場轟轟烈烈的大反攻,結果怎么樣?豹2坦克、布雷德利戰車,在雷區和反坦克壕面前撞得頭破血流,人員損失慘重,卻沒啃下幾個像樣的據點。
格拉西莫夫的算盤打得非常精:用我最擅長的陣地戰,來消耗你最寶貴的、靠援助得來的技術裝備和有生力量。
這場戰爭打到現在,越來越魔幻了。最新的戰場消息說,有俄軍士兵直接向烏克蘭的地面無人作戰平臺投降了。這說明什么?無人化戰爭已經從天上打到了地面。但更要命的是,無人機這東西,是消耗品。澤連斯基前陣子自己都承認,俄軍連續七天的無人機空襲,他們根本攔不住。
為啥攔不住?因為西方的援助跟不上了。
這才是格拉西莫夫“溫水煮青蛙”最狠的一招。他算準了,西方國家的支持,不可能是無限的。美國五角大樓前腳剛宣布,自家庫存見底,要暫停向烏克蘭運送“愛國者”防空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你烏克蘭天天喊著要155毫米炮彈,可北約的彈藥產能就那么點,他們自己還得留點家底呢。
更別提美國那邊,特朗普又開始放話,說要上臺就逼著俄烏“體面退出”。這種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對前線的烏軍士兵來說,是最大的打擊。他們在一線死磕,比如現在還在反復爭奪的達尼奇涅村,那地方離烏軍一個重要的補給中心只有28公里,打得跟血肉磨盤一樣。有前線士兵投降時說,在戰壕里已經三天沒見過熱食了。他們拼死拼活,后方的援助卻可能隨時斷供,這仗打得還有什么盼頭?
所以你看,整個戰局的邏輯就清晰了。格拉西莫夫用“小刀剔骨”在正面戰場給烏軍持續放血,同時用“溫水煮蛙”在戰略層面慢慢熬干烏克蘭的戰爭潛力和西方的援助耐心。他把戰爭拖入了一場比拼耐力、比拼工業生產、比拼國家意志的消耗戰。而在這方面,一個國土廣袤、資源自給、且社會管控力極強的俄羅斯,顯然比嚴重依賴外部輸血的烏克蘭,更能耗。
當然,這么耗下去,俄羅斯自己也不好受。經濟制裁的滋味沒人喜歡,陣亡將士的撫恤金也是一筆天文數字。但我們得回顧一下歷史,俄羅斯這個民族,最不怕的就是打爛仗、打苦仗。
當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國力比現在俄羅斯強得多,對手阿富汗比現在的烏克蘭弱得多,結果呢?硬生生被拖了十年,最后灰頭土臉地撤軍,成了壓垮蘇聯的稻草之一。
這場烏克蘭戰爭,對俄羅斯來說,又何嘗不是另一場“阿富汗”?
但西方的算盤,其實也是在“溫水煮青蛙”,只不過鍋里的那只蛙,是俄羅斯。美歐的策略很明白:我出錢出武器,你烏克蘭出人命,咱們一起把俄羅斯這個心腹大患給拖垮。他們有很多借口可以直接下場,但就是不做。法國總統馬克龍喊著要派兵,結果應者寥寥。為什么?因為讓烏克蘭人去死,總比讓自己的士兵去死要劃算得多。
所以你看,援助法案能拖半年,F-16戰斗機說了一年多才給那么幾架。西方給烏克蘭的武器,永遠是剛好能讓你撐住不死的量,但絕不是能讓你一招制敵的量。
這就形成了一個詭異的僵局。格拉西莫夫在用“溫水”煮烏克蘭,而西方則想用烏克蘭這鍋“溫水”,來煮俄羅斯。
可憐的是烏克蘭。他們成了兩大勢力角力的棋盤和戰場,承受著最直接、最殘酷的犧牲。城市被炸成廢墟,幾百萬人流離失所,一代年輕人倒在戰場上。就像前線那張讓人揪心的照片,炸塌的掩體邊上,還扔著半截“毒刺”導彈的發射筒,旁邊就是士兵冰冷的尸體。
那么,未來會怎么樣?
就目前這個態勢看,格拉西莫夫的“慢刀子”戰術還會繼續。俄軍的目標可能已經不是吞并整個烏克蘭了,而是牢牢控制住烏東和烏南的俄語區,把這些地方打造成一個巨大的緩沖區,然后逼著烏克蘭接受一個屈辱的和平協議。
而烏克蘭,只要西方的援助還在,就會繼續抵抗下去。但想收復全部失地,希望渺茫。戰場的僵持,最終大概率要靠談判桌來解決。但什么時候談,怎么談,主動權已經越來越不在基輔手里了。
這場戰爭,給全世界都上了一課。它告訴我們,現代戰爭不光是飛機大炮的對決,更是工業、經濟、外交和國家意志的全方位較量。格拉西莫夫這位出身工人階級的元帥,用他那套看似“笨拙”卻極其殘酷的戰術,深刻地詮釋了這一點。他就像一個冷酷的牌手,不追求一兩把的輸贏,而是耐心地計算著整場牌局的最終收益。
只是,牌桌上的籌碼,是無數鮮活的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