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1978 年的一個夏日,Louise Brown 作為全球首例試管嬰兒呱呱墜地,標志著體外受精技術首次獲得圓滿成功。這項簡稱 IVF 的新興技術隨即引發全球轟動。
試管嬰兒技術的核心在于將健康的精子與卵子在體外結合形成胚胎。這一過程通常在模擬女性子宮環境的培養皿中進行,精卵結合的方式與自然受孕完全相同。成功受精后,胚胎將被植入母體繼續發育。
如今,試管嬰兒技術已在發達國家日益普及,比如西班牙約 12% 的新生兒通過該技術誕生,但其費用依然昂貴,且無法全部通過保險或國家醫療服務覆蓋。在低收入國家,這項技術更難獲取。
人們常誤以為高生育率國家不需要生育治療。例如尼日爾、安哥拉、貝寧等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出生率超過 40‰,是意大利、日本等國出生率的四倍多。但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六分之一的成年人會在人生某個階段經歷不孕不育。該組織研究表明,高收入與低收入國家的不孕率其實不相上下。正如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所言:“不孕不育不分階層。”
近日,比利時哈瑟爾特大學與比勒陀利亞大學宣布在南非成功誕生了兩名在移動實驗室中通過“簡化版”試管嬰兒技術孕育的嬰兒。
這個新型移動實驗室本質上是一輛滿載胚胎學家所需設備的拖車,能以極低成本完成試管嬰兒操作。該設計旨在為低收入國家農村地區居民提供生殖治療服務。
1980 年代,在目睹低收入人群因患有不孕癥而無法生育后,比勒陀利亞退休婦科醫生 Willem Ombelet 便立志讓試管嬰兒技術惠及大眾,他對生殖醫學做出了深遠的貢獻,改進了宮腔內人工授精 (IUI) 等常見程序,推廣安全的單胚胎移植等。1990 年代,他發起了“The Walking Egg”計劃,致力于在資源匱乏的國家推行便捷的不孕不育治療項目。
2008 年,Ombelet 結識了生殖生物學家和胚胎學家 Jonathan Van Blerkom,他因在體外受精和早期胚胎發育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而聞名。后者早已開始試驗簡化版試管嬰兒技術:傳統方法需在無菌氣體混合培養箱中培育胚胎,而 Van Blerkom 的創新在于預先在試管中充入所需氣體并用橡膠塞密封。
這些特制試管可通過橡膠塞注入卵子與精子,胚胎在試管內完成培育。“我們只需要一臺優質顯微鏡和恒溫裝置,”Ombelet解釋道。待胚胎發育至第五天左右,即可移植入子宮或冷凍保存。“成本僅為傳統實驗室的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
團隊研究發現,這種簡易方法的成功率與常規試管嬰兒技術相當。2012 年,該團隊在比利時某診所完成首次臨床試驗,當年便迎來首批簡化版試管嬰兒的誕生。
該平臺驗證成功后,雙方隨即思考能否讓這項技術上門服務。在他看來,降低試管嬰兒技術成本只是第一步,讓無法接觸相關醫療資源的人群真正受益才是關鍵。于是團隊嘗試將整套簡易實驗室設備裝進拖車,駛向南非的偏遠鄉村。
他們合理規劃了實驗室布局,還加裝了空氣過濾系統。此外,團隊還特別設計了“折疊擴展系統”,當拖車停駐時可展開形成第二個獨立空間,為胚胎移植者提供私密環境。
據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胚胎學家 Gerhard Boshoff 本月初在巴黎歐洲人類生殖與胚胎學學會年會上的介紹,使用者需先在當地醫療機構完成促排卵治療及取卵手術,后續流程都可在移動實驗室內完成。
去年啟動的首輪試驗中,團隊與南非農村地區為數不多的生育診所合作,招募了 10 名志愿者。經移動實驗室的簡易試管嬰兒技術治療后,其中 5 名女性成功受孕。雖有一例流產,但剩余四位均妊娠順利。2025 年 6 月 18 日,Milayah 率先降生,女孩,2.7 公斤;兩天后,Rossouw 也平安誕生,男孩,3.1 公斤。其余嬰兒預計將于近日陸續出生。另外,還有四名參與者的剩余胚胎正在冷凍保存中。
目前,其團隊正籌備在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開展類似試驗,下一步是向全球推廣這項技術。
1.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5/07/11/1119976/first-babies-born-simplified-ivf-mobile-lab/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