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皋蘭縣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戰略,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造林+管護+產業”可持續發展模式,以更嚴更實的舉措提高林草質量,鞏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協力打造“生態美縣”。
縣城綠化(張凱倫 攝)
攻堅克難 全面推進造林綠化
晨光漫過,東山森林公園里已是一片忙碌的聲響。鐵鍬切入土層的“噗嗤”聲、水桶碰撞的“哐當”聲,混著此起彼伏的吆喝,在晨風中織成一張熱鬧的網。
“這邊土有點板結,多澆點水!”不遠處,經驗豐富的護林員王飛正蹲在新栽的刺槐旁,用鐵鍬輕輕扒開根部的土,指腹蹭過樹苗的莖稈,“這芽頭鼓得真精神,過段時間,準能抽出新枝。”往山坡深處走,樹木沿著等高線排列得整整齊齊,像一隊隊站軍姿的哨兵。遠處新栽的樹苗有幾株已經抽出嫩紅的新芽,眼前煥發出一片生機。
自“三北”工程正式啟動,全縣積極響應,科學規劃,將植樹造林作為改善生態的關鍵舉措,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持續發力,在荒山上、溝壑間播撒綠色希望,讓這片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縣自然資源局督導“三北”六期工程項目建設推進情況(張凱倫 攝)
“三北”工程具體實施中,針對不同的地形和土壤條件,選用耐旱、抗風沙的樹種,如側柏、油松、刺槐、楊樹、柳樹等。在山區,采用魚鱗坑、水平溝等整地方式,有效攔截雨水,提高樹苗成活率;在風沙口,建設防風固沙林帶,降低風速,阻擋風沙侵蝕。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完成“三北”工程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項目完成退化林修復整地約1.2萬畝,占總任務1.46萬畝的82.2%,開挖樹穴72.2萬個,訂購苗木113萬株;退化草原修復完成水泥制樁10000個,整地3.6萬畝,占總任務4.58萬畝的78.6%;中幼林撫育完成2400畝澆水任務,儲備有機肥20噸。同時,“兩重”建設方面,人工造喬木整地約0.8萬畝,占總任務1萬畝的80%,開挖樹穴51萬個,定購苗木111.1萬株;人工造灌木整地約4.1萬畝,占總任務7萬畝的58.6%,開挖樹穴241萬個,定購苗木378.6萬株、草種13.5萬公斤;封山育林整地0.2萬畝,占總任務4萬畝的5%,開挖土封育樁穴13000個;人工種草整地約0.6萬畝,占總任務2萬畝的30%,定購苗木110.4萬株、草種4.1萬公斤。
多措并舉 強化綠色植被保護
造林不易,護林更難。為確保造林成活率,全縣在技術創新上下足功夫。一方面,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引進先進的抗旱造林技術,有效解決了干旱地區造林缺水的難題。另一方面,注重對林業技術人員和護林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造林和管護水平。通過這些努力,全縣造林成活率逐年提高,森林覆蓋率不斷攀升。
東山森林公園(張凱倫 攝)
同時,建立完善的森林資源管護體系。一方面,加強護林隊伍建設,組建了專業的護林員隊伍定期巡邏,及時發現并制止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另一方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森林資源監測系統,通過監控、無人機巡查等手段,對森林資源進行實時監測,實現了對森林火情、病蟲害等災害的快速預警和有效處置。此外,還加大對林業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的護林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森林資源保護的良好氛圍。在各方努力下,全縣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森林質量不斷提高,為生態系統的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 續寫綠色發展新篇章
實干繪就生態藍圖,堅守續寫綠色華章。目前,全縣正按照“全域增綠、重點提質、產業融合”的工作思路,統籌推進城鄉綠化美化、生態修復和產業發展,著力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態安全格局。
東湖公園(張凱倫 攝)
“我們將繼續按照國家的整體部署,推進‘三北’工程建設,進一步擴大植被覆蓋面積,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同時,將持續深化創新治理模式,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引入更多先進的技術和理念。通過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共同守護我們的生態家園,確保‘三北’工程在全縣取得更豐碩的成果。”皋蘭縣林業生態建設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學軍說。
一道道綠色屏障在皋蘭大地拔地而起,曾經的荒山禿嶺如今披上綠裝,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展望未來,皋蘭將不斷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持續提升森林質量,讓“三北”工程在這片土地上續寫更加輝煌的綠色篇章。(張凱倫)
責任編輯:車丹清
來源: 央廣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