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和人口結構轉變帶來的挑戰日益加劇,而與此同時,跨境醫療資金和援助持續減少,這些都不斷削弱著全球公共衛生應急準備能力。近日,“世界經濟論壇”健康與醫療中心主任希亞姆·比申(Shyam Bishen)在其官網發文,呼吁以多種創新模式實現融資并重構全球衛生系統。
原文|“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衛生系統亟須多維創新
編譯 |鐘麗麗
圖片 |網絡
盡管近年來全球衛生狀況有所改善,但這些成果面臨著嚴峻的風險:不僅氣候模式和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日益加劇,而且跨境衛生融資和發展援助的減少進一步加劇了這一風險。最近的研究表明,雖然預期壽命和兒童及孕產婦死亡率下降等健康指標在疫情后持續改善,但發展速度有所放緩。此外,衛生監管評分停滯不前或下降,表明全球公共衛生準備能力減弱。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解決,那這些年來之不易的衛生成果可能會付諸東流。
今天,醫療保健系統面臨四大挑戰:氣候影響,預計到2050年將導致1450萬人死亡;老齡化人口的需求,預計在未來25年內將翻一番;非傳染性疾病日益增多;在獲得醫療衛生和結果方面持續存在的系統性差異。現在,第五個主要挑戰已經出現——地緣政治動蕩。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地緣政治和全球公共衛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復雜的。而在最糟糕的情況下,這種動態會迅速瓦解衛生項目、衛生系統和供應鏈。當下可以說是最糟糕的時期,發展援助,特別是來自歐洲和美國的援助突然減少,對衛生項目及工作人員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此外,關稅上漲和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不僅破壞了其供應鏈,而且導致了傳統多邊支持體系碎片化。
這些挑戰會帶來嚴重后果。首先,與氣候相關的衛生問題和其他風險日益增加不僅危及了我們過去20年來在衛生方面取得的所有成果,還將危機子孫后代。其次,全球公共衛生資金的流失影響了創新、合作和監管的一致性。資金對研發至關重要,可以刺激新的醫療技術和治療方法,相反的情況則會導致進展放緩、缺乏協調和無意中的重復工作。最重要的是,不公平的分配可能會在監管及細則實施方面造成不一致。這造成了第三個問題——進一步加重了普及醫療服務的負擔。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衛生服務的韌性都面臨風險。韌性意味著能夠應對類似新冠疫情那樣的沖擊,能幫助衛生服務部門最大限度地應對挑戰并盡快從混亂中恢復。
發展全球衛生體系的韌性需要資金,隨著健康挑戰的增加,未來會需要更多的資金。全球衛生融資不是一個靜態的系統,盡管該系統最近遭受了巨大的沖擊,但解決方案仍在不斷被開發出來,政府也可以借此機會改變其融資模式。在這方面,創新至關重要,而且現在創新必須遠遠超越新的藥物或醫療設備的范疇,不僅要涵蓋我們如何籌集資金,更重要的是,還要涵蓋我們如何完善以及管理衛生系統的方式。
我們必須摒棄依賴臨時性捐助的做法和將資金直接與成果掛鉤的無效模式。相反,需要在融資方面加大創新力度,特別是要轉向混合融資模式,以降低投資風險并吸引規模更大的資金來源。我們還需要建立能夠在健康危機期間迅速提供資金支持的保險機制,推行更加高效且成本效益更高的分散式醫療模式,以更好地為弱勢群體提供支持。同時,我們還必須運用諸如人工智能和數據管理等技術,以便以更少的資源實現更多的成果。
向多極化的轉變使各國的權利和需求重新回到了議程的首位。與此同時,人們已經明顯轉向將全球衛生重新想象為一個適應這一新現實的系統。隨著海外援助和合作的減少,醫療服務更有可能走向本地化,與此同時,資助者的任務和影響范圍也將發生變化。各國政府應將此視為發展國家衛生系統并使醫療成為經濟驅動力的機會。當前,解決衛生服務差距,如勞動力培訓和留用,或加強區域供應鏈都至關重要。如果各國在國家層面努力實現這一目標,那么未來很可能會出現向區域自治方向發展的趨勢,從而實現醫療服務的優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各國應該停止從更廣泛的合作與協作中受益。衛生挑戰很少跨越國界,這更突顯了對全球治理機制的持續需求。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60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